那是我的家乡,是荣归故里的向往!
—汪择
清风拂过,白云涟漪,夏季总是来得如此突然。
野草肆意的生长,田间是水渠与稻苗的世界,
盘山而上的地形,弯曲的旧水泥路和狭小的野草土路连成像血管一样的不规则形状。
红砖,白墙,
黑瓦,土柸,
典型的90年代的农村建筑风格,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在山林之下,
在田野之旁,
在小溪环绕,
站在半山腰往下望去,宁静,绿意盎然,
这就是自然与建筑的画卷,生活和状态的一体。
这里是海州镇下属一个普通的村庄,位于群山之中,
山连着山!
一条不大的小溪流淌,满山的水稻,不规则的田野和古朴的屋梁,简单有趣的构成了这个村庄。
海州镇,
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镇,由一条街道和13个村庄组成。
封闭,
落后,
贫穷,
这是所有人对海州的印象。
封闭,海州地处群山之中,唯有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路,
这一条仅有两车道的水泥路,弯弯绕绕的盘旋在大山之中,
上下高低起伏,时不时就是陡峭的上坡和90度的弯道。
一边是高耸的群山,
一边是低矮的山谷,
坐着老旧的巴士去往最近的县城也要花上40分钟的路程,
一路看尽蜿蜒的山路和崎岖的路况。
一张10元的车票,几十公里的路程,或许相对很多人来说不贵,
海州人而言也许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海州这个小镇,除了外出打工的青年和父母一辈的中年,
老人,留守小孩,在岁月里,组成了这个乡村。
大部分的海州老人几乎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小镇上,
去过县城的次数,去过城市的次数其中可数。
海州就是一个小小的天地。
一条陡峭的水泥路盘旋群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
俗话说:
想要富先修路,
地理环境决定经济的理论。
这两点无疑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没有平坦的土地田野,不是地处交通要塞,
没有优越的环境土壤,没有靠海打鱼为生的经济,
没有大江大河流淌,只有群山之间数不尽的山。
靠山吃山?
对于海州人来说很多时候就是一句玩笑话。
在家种田和外出打工,几乎成为了海州人大部分的选择。
因为封闭,所以落后!
海州镇仅有一条被称为主干道的街道,
通过这条街,连接着全海州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
街道两旁是沿街的店铺,中间是两车道的道路,也是街道,
这里包含着海州人的方方面面,街道很窄很短,楼很低很少,却很繁华。
这里大部分是3层到6层的新式水泥建筑,外墙瓷砖白亮,让看起来新颖的样子,
在很多乡下人每次进镇来说,海州镇无疑是个繁华的地方,
有漂亮的新房子,热闹的地方。
海州下属13个村庄大部分还处在黄土木梁结构的老式建筑,海州街道自然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把海州下属13个村庄比作乡下,对于乡下人来说去海州街道就想当于进城的感觉。
因为落后,所以贫穷!
地处偏僻,群山之中,没有资源,没有特产,
只能靠种田,养猪,养鸡鸭,种植蔬菜等等,
想赚钱,只能外出打工!
贫穷!
是偏僻地方特有的代名词,
外出打工几乎是海州人唯一的出路所在!
海州被称为建筑之乡,
所谓建筑之乡就是指这里大部分人都从事建筑相关的行业:
木工,电工,油漆工,水泥工,钢筋工等普工和技工类的建筑底层职业。
几乎从海州人开始外出打工开始,
建筑工人,就成了人们想到海州人的第一印象。
不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种地的那就更累了,
没有大块平整的土地,只有环山的稻田被割成一小块一小块,
大部分靠的是人力和锄头来开垦农田,少部分的人家有耕牛稍微轻松一点。
每年种植的水稻,蔬菜,鸡鸭,猪,在不依靠机器耕作的情况下,
单靠人工,能够保持自家的使用已经很满足。
种地,是没有多少收入的,辛苦一年就是为了维持温饱,
很多时候,一家几口在家辛苦一年还不如一人在外打工赚的多。
几亩稻田,十几只鸡鸭,养几头猪,种点蔬菜,
谁家盖房子打点零工的日子,
确实没有出门在外,在工地几个月来的钱多,来的钱快。
封闭!
贫穷!
落后!
这就是海州镇!
一个群山之中的小镇。
主人公汪择出生于距离海州镇最远的一个村庄,
它背靠大山,一条小溪流淌,盘山而上的依然是数不尽的稻田。
夏季!
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
耀眼的阳光直射大地,
野草在清风下摇荡。
农耕时节,遍布山间田地的幼小稻苗,散发着勃勃生机,
满眼尽收的惬意时光,是农民伯伯辛勤的劳作。
除了秋收时节的满地金黄色看到的是收获,那么现在的季节就是收获前的辛劳付出。
绿色幼小的稻苗点缀在被不规则分割的稻田里,
风过,稻田的水波光粼粼,稻苗摇曳生姿。
海州人世代以农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