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作者: 小力强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07:00 被阅读0次

    板块一

        “不寒暄、不客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是我们这个课题组的闪亮特色!这不,今天的研讨主题就从一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天游峰的扫路人》展开了“大咖们”来自灵魂深处的激烈探讨与思辨!


    读在学生之上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下册一篇散文,作者是章武。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游览天游峰之后,偶遇了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老人请他喝茶聊天,从中感受到老人的开朗豁达以及对现有生活的热爱和眷恋。    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们拿着这篇文章,第一件事就是沉下心来,仔细阅读,没有教参,没有资料,就一篇文章,与其素颜以对,用自己的理解和体悟来走进文本,我想这样的解读大约是最接近孩子的阅读吧!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互帮互助 携手前行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互帮互助 携手前行
    探究在学生之前

        这篇文章如石头,激起千层浪!大家迫不及待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字里行间似乎都隐藏着信息:老师们从老人的“朗声大笑”读到他的乐观;能从他的衣着看出他的俭朴;能从他不觉得“累”读出老人的勤劳;甚至能从他对工作的不舍读到热爱工作……仅仅如此解读就可以吗?答案是“当然不行!”抓住关键词,从句子中提炼信息,只是点对点式的学习,如何将这些内容有效地“串联”起来,形成新的理解和认知,才是老师教学的意义。老师的阅读就是要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沿着一条主线,带着学生游走于字里行间去感受、体验、思考、感悟。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互帮互助 携手前行

        那么问题来了,这篇文章的主线又是什么?执教者又该带着学生走向怎样的阅读深度呢?我们不妨先思考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扫路人的形象呢?仅仅是想表达老人的乐观豁达、热情好客、勤劳节俭、热爱生活吗?如果是,换成别人行不行?也就是说,这个扫路人身上独有的特质,是别人所不具备的。这是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目的,而这个问题也是我们挖掘文章特殊的教学价值所不可回避的。文中除了写扫路人还写了“我”和“游客”。我认为能登上天游峰“好不得意”,而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的台阶更是让很多游客“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但这位扫路人却“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就是老人身上的特质。别说是扫了,光是看看这天游峰都让作者“倒吸了一口凉气”。可是明明是很“累”,为什么老人却说“不累,不累”呢?这就是由分析老人的特质而得出的一个关乎文章内涵的矛盾。读到“累”是不难的,但真正体会到“不累”的境界就不容易了。

        通过以上的深入探究,那么这篇文章特殊的教学价值就在于作者与老人的两次对话。这两次对话看似闲聊但却内有玄机。第一次对话,作者直奔主题问老人“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这是与上文的矛盾相吻合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问别的,偏偏问这个问题呢?是出于对老人的关心还是要为主题服务呢?显然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现对老人的同情和关爱的,恰恰相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作者感受到的是老人工作的辛苦,但老人的回答却是出乎意料的“不累,不累”;而第二次对话,老人更是一反常态,明明是过了退休的年龄却不愿意离开。这两次对话,或直接或间接的都谈及了“工作”。在作者看来,扫路是一份辛苦的工作,但在老人看来工作却成了一种享受——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这里其实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扫路对于老人来说,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每天早上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他一天的的时间都在扫路。老人像热爱生活一样爱着自己的工作,也像爱工作一样爱着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老人“不累”的原因,也是作者通过老人传递的生活哲理。


    预设落地在“学”之上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要做一件事,就是要在脑海中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或者问题。请注意,这里所说的预设不是“教”的预设,而是“学”的预设。教师要提前将学生的学习线路预设出来。具体到这篇文章,假设学生出现老人是一个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且爱护环境这样的理解,你要怎么办?如果学生读不出“累”或者“不累”的原因,你又该如何引导?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尽可能的在上课之前想清楚。

        有了这样的准备,当学生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你也就知道如何搭设“脚手架”,适时发现学生在回答中那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提出问题的“导火线”;激发思考的“催化剂”了。为什么我们要全然接纳学生的发言,为什么佐藤学教授一直说“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就是因为执教者有了深度的解读,且胸中有了沟壑,这样我们才不会错过很多问题,忽视很多学生。


    冲刺挑战问题的设定

        以《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为例,设定预习单、学习单和冲刺挑战问题时,应融入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在17年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有这样一个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层面,也恰好能满足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并能够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在知识技能层面,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其二,弄清预习单、学习单设置的目的:

        预习单是用来了解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预习单了解孩子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及学生能否提出对主旨的疑问,大约占多少比例。

        学习单即课堂任务单,学习单的设计是追求高品质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核心技术”。学习单设计得合不合适,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走向和教学效果。具体到《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先设计了一个上位问题: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扫路人形象?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文本中搜索并提炼信息。接下来的冲刺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三个路径。一是在上位问题回答完毕后由教师抛出;二是在学生回答上位问题过程中相互碰撞而生成的问题;三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或在不同的见解中提炼出的问题。冲刺挑战问题即是串联课堂教学的纽带,也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途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可以“老人每天要扫这么多的台阶,他到底“累”还是“不累”呢?”这个带有矛盾的问题开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深度学习之旅。

        一般来说,学习单的问题不宜过多,一般由两到三个问题组成。可以包括:上位问题、冲刺挑战性问题以及下位问题。有时候没有上位问题,有时候下位问题也可能不出现,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而定,但绝不能缺少冲刺挑战性的问题,问题之间可以上下勾连形成连接密切的问题链。而少而精的问题设计,不但体现了“少即是多”的学习理念,更能避免学生在不断地进行问题切换中的损耗,这样一来也可以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合作、分享、互助。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互帮互助 携手前行 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互帮互助 携手前行
    板块二

    共读书目篇章,基于问题思考,有感而发:

    思考:

    1、案例中的问题有哪些?

    2、课堂走向深入的转折点在哪里?

    吴晓妮:

          这是一个“围绕一个任务展开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公共分享”的案例。学习单:读要求段落,写出所思所想。这是学习单中的基础性问题。孩子们先独学、再同同伴交流,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反反复复同教科书展开静悄悄的对话。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干什么呢?默默观察孩子们!鼓励情绪焦虑的孩子“划一条线也行”、守护努力想要表达的孩子……总之,对各种需要帮助的孩子给予体贴入微的关照。默默观察中,感觉孩子们各自的阅读,时机成熟,便用沉静的声音招呼孩子们交流所思所想。这个任务,老师给予了孩子们10分钟的时间,10分钟,一节课的四分之一,大舍方能大得,从孩子们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10分钟的给予特别有必要,为在老师引领下的深度学习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学习单:有几处出现了“害怕”?差别在哪里?这是学习单中的冲刺挑战性问题。

        学习单中的冲刺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可以有三个路径。一是在基础性问题回答完毕后由教师抛出;二是在学生回答基础性问题过程中相互碰撞而生成的问题;三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或在不同的见解中提炼出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路径是第三种,即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提炼出的问题。冲刺挑战性问题的提出除了倾听比较重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要对文本做深入的解读,即在学生能读到的层面之上,又能切中文本的教学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现有学情,这样的解读就可以为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服务了,深入方能浅出嘛!无论是哪一个问题的提出,我们都要做好预设,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或者问题,所谓的预设不是“教”的预设,而是“学”的预设。教师要提前将学生的学习线路预设出来,如果学生达不到设定的阅读程度、读不出设定的阅读内涵,你又该如何引导?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尽可能的在上课之前想清楚。有了这样的准备,当学生发生类似情况的时候,你也就知道如何搭设“脚手架”,适时发现学生在回答中那些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提出问题的“导火线”;激发思考的“催化剂”了。为什么说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就是因为执教者有了深度的解读,且胸中有了沟壑,这样我们才不会错过很多问题,忽视很多学生。

        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见解提炼出了“有几处出现了“害怕”?差别在哪里?”这样的冲刺挑战性问题,孩子们在交流分享中又发现“称呼爷爷有两处”、“哭哭啼啼两处”、“蜷缩成一团两处”,并且围绕这些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老师的引导只是一个契机,孩子们在契机的引领下,自己发现、自己进行比较,从而将阅读走向深入。诚实地面对教材、诚实地面对每一个孩子,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

    贾凤娜:“请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概可以了吧。好,大家交流一下读后感”教师及时观察,掌握学情,充分给学生学习的时间。“有什么关联吗”老师及时提取学生交流中的关键点,把学生引入文本的重点。“有几处说了‘害怕’?出现了两处哟!”这次老师的引导使文本引向深入的探究及交流。“‘爷爷――’‘爷爷’叫声的差异”老师的提问使学生了解豆太和爷爷感情的深。“时间到了,还有1分钟”针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文本的生成,及时把控。

    王婧:教师本身,要对文本解读到位,一定要深度解读。在课堂上,学会静静的等待!认真聆听孩子们给出的答案。在课堂设计中,预设孩子们可能出现的问题!

    杨慧敏: “请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充分地给学生自主权,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读书氛围。“划一条线也行”老师及时鼓励孩子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了教师对不同孩子的关注度。“大概可以了吧,好,大家交流一下”教师舍得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习、思考、交流,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主体能动性。“半路……有什么关联吗?”教师的提问,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分歧,将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拉长延伸,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行为。“老师敦促大家注意:有几处说了害怕?出现了两次哟”课堂中老师恰时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意在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种行为十分有必要,是我们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我们课堂应该提升的。“时间到了,还有1分钟”老师在结课前友善的提醒,其实微妙地督促那些已经准备好,但因其他原因(羞涩,不自信……)而没发言的学生来有效地把握机会!

    李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不一样,但都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完成老师课堂所提出的问题。基于客观文本的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所产生的新问题、以及自己与他人问题答案之间的串联和反刍...这些都是教师了解文本、学生学习文本走向深入的扶梯。

    冯淑娜:舍得时间等待、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对课堂弹性的预设这些都是课堂学习能否走向深入的因素。对比自己的课堂好像每一点都缺失一些。

    高月好:案例中有三个问题:问题1、请用自己声音读即将讨论的文本段落,并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画一条线也行”。问题2、(交流读后感,学生讨论,“说到半路,也得有两公里呢?”)有什么关联吗?问题3、有几处说了“害怕”?出现了两处哟!课堂走向深入的转折点是第三个问题,也是冲刺性挑战问题,它能能学生走向深入,积极走进文本,引发学生“两种差别在哪里?”的讨论。

    贾晓琳:我们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给足她们时间,等待她们给带来的惊喜。同时还要倾听每一位孩子诉说的答案,对课堂的把控。

    朱美娟:1.初读课文(课前朗读,上课自读)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通过通读了解课文内容,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聚焦段落,写所思所想。这里学生对关键字,重点句进行仔细推敲。3.转折性问题当芳树说:“真害怕。如果爷爷死了,真是害怕极了。”老师结合芳树所说适时引导学生:“有几处说了害怕?出现了两处哦?”展开深度剖析,为后面两处称呼“爷爷”和两处“哭哭啼啼”的发现与解释也做好了铺垫。

    明佳丽:

        这个案例我认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相当于平日课堂中提出的“自学导航一”,即是批注式自由阅读即将讨论的段落,时间是十分钟。孩子们自由阅读的过程,老师愿意花更长的时间去等待,给孩子们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与机会,这样亲密的心灵碰撞,让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也会呈现出更多精彩的表达。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也是本节课的冲刺挑战问题,这个问题隐藏在老师不着痕迹的提醒和引导中,“文中有几处说了害怕呢,差别在哪里?”这样的柔声细语直击文本内涵,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与热议,同时也打开了孩子们阅读思维和探究热情,由此生发开来,自主找到了“两处称呼爷爷的地方”“两处写哭哭啼啼的地方”“两处蜷缩成一团的地方”,并通过诸多相同表达中蕴含不同深意的对比,进行了激烈的课堂参与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交响”课堂,从而促使孩子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可谓投过文字,直接作者心灵,并与其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升华出不一样的课堂精彩。

        激烈的研讨虽暂时告一段落了,但高品质的教学设计,打造“交响”课堂则是我们教学者坚持不懈所追求的方向。虽说每一堂课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憾,但只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认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只要合理适度地解读文本,将学生从最近发展区中引领出来,就能带着他们向更高更深的学习区域前进。

    板块三:本周教研预报

    1.分享自己所阅读书籍主题以及所思所想。

    2.根据书籍知识,结合课堂实际谈谈如何去实践的。

        <  让改变从现在开始!>

                            (编辑 摄影:明佳丽 李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扎根课堂 素颜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jl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