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的儿童文学《细米》,读时已是书中人,杜细米的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少年的癫狂,被散养的快乐,对万物的新奇,无畏生命危险的体验,浸泡大自然忘乎所以…。天天玩不够的疯。殊不知玩中也有大学问。
细米喜欢刻刻画画,随性又随意,整个村庄,只要他喜欢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也暗中藏有他喜欢的刻刀。来自苏州城的下乡知青-梅纹,一位在艺术家庭里长大的姑娘,自己也会画懂雕刻。体内共同的艺术细胞让他们一见投缘。梅纹决心引领杜细米的雕塑,规范他的雕塑习惯、场地、当然包括真正的工具。大部分孩子都一个样,别人越阻止去做的事,越会疯狂的去干。就是让他往东偏要往西。当所做的事得到认可并鼓励正经去干时,反倒感觉有压力,索然无味了。强制、道理说教只会扼杀一个孩子,家长或者师者能科学诱导孩子的爱好,孩子爱好会向更深领域发展,而且孩子终会被雕塑成此领域的“艺术品”。梅纹尊重杜细米个性,从选择他喜欢的田野入手,梅纹带领他一起作画,讲述观察要领,发现万物的奥妙,同类东西的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科学的尊重,野性的细米开始收拢心,一步步走上雕塑正路。
棍棒教育打的是肉体,滴血的是心灵。一次细米从父亲那听说,如果下次梅纹所带班级成绩仍然不好的话,她有可能就不能再当老师了,只能和别的知情一样干农活。细米为了能让梅纹继续当他们的老师,他智取父亲钥匙,盗试卷。当事实败漏,父亲怒不可遏,用皮带狠狠抽打他,梅纹、同校师生、细米母亲一块近乎哀求,但无济于事。细米是无辜的,最初他就知道是错误的,但为了挽留局面不得已而为之。书中没有写体罚后的细米情况,让校长父亲皮带抽下去的那一刻,何止受伤的只有肉体。书中没有描写细米在家和父母怎么开心的聊天,他沉默寡言,我认为应该是母亲的苕帚教育,父亲的皮带教育造成的。喜欢雕塑是他的爱好,更是他发泄情绪的出口。
教育可以让生命更美好,也可以毁了一个美好的生命。《细米》中另一人物小七子,人们眼中的“坏人”,上学期间,一次偷看女老师洗澡被杜细米父亲开除,从此小七子就在村里游荡。4年之后找细米报复,哭着告诉细米自己被开除的时间,精准到上午10:00。被开除的那一刻,众人眼中大摇大摆撒着尿走出校门的小七子,其实是一具血淋淋内心的肉体。若小七子不在意被开除,他就不会记得时间这么清,他就不会处处和细米过不去。被剥夺受教育权,仇恨种子在他内心扎了根。处处干些让人厌烦的事,引起更多的关注。如果教育原谅了小七子青春期的错误,给他合理的惩戒,一直在校园里的他兴许不会成为另类,至少会比现在的他行为举止好些。
古老而永久的话题-教育,对待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情感错误等各方面,怎样做才更合适?怎么做才能让生命绽放光芒?永远是我们研究的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