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尧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是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眷由陇右入蜀,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有240余首。因此,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多国领导人、文学家、艺术家曾来此膜拜,并先后留下箴言。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用英文写了大致以下的话,“一个产生如此伟大诗人的民族,必将拥有辉煌的未来”。可见草堂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之重。
从草堂北大门进入,我通过些曲径通幽的小道来到第一站工部祠。工部祠由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补书、一是延续至今
杜甫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本人并不了解唐朝官员级别及对应名称,故根据工部祠门口的简介摘录上去),一直有“杜工部”之称,草堂设的杜甫神龛放入此祠,供后世之人奉拜。
往前走,茅屋景区渐渐映入眼帘,这里是杜甫一家居住之地,也是一家人在乱世中的避风港。
院子正大门是会客室,只见一些朴素、简陋的竹编桌椅陈列其中。给人一种不落俗套的雅致感。
大厅东边是杜甫的卧室,一张木床和橱柜容纳了这位大诗人每日一半的时光。
再往东边,是厨房。这里简陋,但归置齐整,足见杜少陵的夫人在乱世中,给一家老小提供了一处温暖的栖息地。
客厅四边是书房,也是杜甫创作灵感来源之地。虽说简洁,但是确实“圣地”的房源地。应了那句浅水出蛟龙,有仙则名。
再往西走是孩子们的卧室了,相比主卧,显得更为简陋,只有一张床。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欢乐的童年生活。
这座草堂建成第二年的秋天,被大风袭击,蓬草被吹的漫天飞舞,杜甫一家在这个晚上失去了遮风避雨的居所,大家相拥而泣。
于是,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心怀国家,发出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唤,“安得广廈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跟着作者暂时逃离这凄惨的一夜,我们来到千诗碑和盆景园。让我们忘了悲切,短暂的沉浸在人文融洽的美景中吧!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只为你的到来,我家草门首次打开。
杜甫在此居住时,早上迎着晨曦,晚上扛着锄头,披着星月,为自己和家人打造出一条两边都是飞絮花柳的小路,一度传为美文。
大家请紧跟步伐,我们来到一处宏伟的建筑,万佛寺。此处和杜甫草堂并无太多关联,但因遗址在草堂之内,所以被现人列为景点之一。
中国大地上有月白风清一草堂,让每个人情系其中,心神向往。流传下的每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每一处遗址,每一株花草树木,无不体现着这里的圣洁与伟大,无不体现着人们对杜甫的敬仰与尊崇。
时代更迭,文脉永存,精神永继。我们应该传递星星之火,守护草堂,传承文脉精神。这都是我们辈辈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