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部电影。
以暴制暴,美国片。
语言很爆,动作很爆,场景很爆。
豆瓣评分6.2。
简介是这样介绍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六人,个个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之所以被选中,不单是因为能力出众,还在于其独特的志向:他们想抹杀自己的过去以改变未来。一位神秘的领袖(瑞恩·雷诺兹饰)将他们召集到一起组成了这个团队,他毕生唯一的使命就是确保即使他和自己的同伴会被遗忘,但也要让人们永远铭记他们所做的一切。
不过看完我就忘了。
我是电影控,今年看了近300部,不过偏爱文艺片,剧情片。
对于这些狂野的片子,多少还是有些抗拒。
最近腾讯上线了一部片子,《三傻大闹宝莱坞》。
大学时就看过,觉得是真不错,又能笑,又能思考,笑着把眼泪流了,还笑着把人生给思考了。
吐槽大会那小眼睛李蛋说灰姑娘的郑钧。
“摇滚教父”郑钧曾经怼天怼地,炮轰音乐榜毫无公信力,吐槽周杰伦的歌没内涵,说四大天王都是垃圾,郑钧的歌可以反思人生。
可是,蛋总说,他发现,似乎喜欢那些没内涵的周杰伦的歌的人都很快乐,而喜欢思考人生的郑钧的歌的人似乎都很不快乐。
看电影是不是也一样,是要深度,还是要快乐。
我看的比较杂,是真的杂。
每次有人让我推荐电影,我都推荐《教父》1234,莫名喜欢,也是一遍一遍又一遍,太经典,难超越。
上上次去日本,我背了两套教父的书,给江坤和胡兄弟,不知道看了没有。
另外,最近有聊天时给人推荐《世界奇妙物语》。
日本的。
有些恐怖,不过,我觉得也是特别值得看的电影,就是可以让你有很多很多想法的好东西。
不过,抛开这些思想的梗,那些王宝强的,沈腾的,电影,也还是值得看看的,就是逗一乐,第一次看的时候,是真的笑得咯咯的。
人不就图个乐嘛,也没必要去上纲上线,说没什么营养之类的。
人活着挺好的,装那么多思想多累啊。
刚过了圣诞节。
又看到不少人在喷,又是什么国粹,又是什么洋节入侵。
我总是在想,这些事情不涉及原则底线的,不要去呼吁这呼吁那,大千世界,你可以喜欢白菜,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白菜嘛。
我就喜欢吃肉嘛,怎么办。
圣诞夜当天,我带着妈妈去了文化宫的教会堂。
还看到了两位大学同学的在教堂晚会上的演出。
挺好嘛。
去年在一次家庭聚会,有亲戚见我用苹果手机,大肆批判,说我赞助了美国的导弹,将来打到我自己头上。
去年还年轻,我很不客气的怼了回去,你儿子的车,也是美国车,难道也是卖国贼?
现在平静多了,也许是因为年轻气盛,喜欢对不同意见回应,所以现在朋友圈已经少有这种对天怼地的爱国贼了。
不过,现在在遇到类似事情,我可能真的不会去回应了。
老了吗?
领导喊吃饭,我说真不去,耳朵不好,不能喝酒。
以前一直认为自己能够认识各类大佬,觉得挺自豪的,非常热衷各种酒席,敬酒,被敬酒,乐此不疲。
心想这是人脉,很多人,后来包括自己,还乐于加微信,觉得加到了微信,就是朋友了,就是人脉了。
可其实呢,你是谁很重要,你认识谁不重要。
我们这个年纪的都在拼命做加法,想要更多,更好。
上次一位长者跟我说,我这个年纪,这个身份,我不需要认识太多人,我不是做加法的年纪,而是做减法的年纪。
顿悟。
自己也是,公司也是,不断做减法。
精益求精,一次只做一件事。
这两年听到常州很多大老板的谣言,事业死,小孩子不争气导致死等,其实都是撑死的。
有的是迷上了堵,有的是太自信了,各种投资。
其实前段时间王思聪的事情,有些人就在感慨,如果这钱按需花,一辈子花不完,踏实买房,增值N倍。
我觉得不能这么讲,对于钱已经不是问题的人而言,价值是最重要的。
当钱不是奋斗的因素的时候,人才会做忠于内心的决定。
比如郭敬明和韩寒,都是天才。
但两个人做事的方向,终极目的,包括文字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体会体会呢?
很多企业太自信了,各种做加法,觉得在任何领域都可以叱咤风云,投资A投资B,死在了多元化上。
我不断做减法,在这个年纪,不希望多年以后,还要推倒重新来。
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最好的开始,一次是10年前,一次是现在。
30
出头的人,该做什么?
减法。
一次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很多大师教我的。
免费,送你了。
值一个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