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是翻译英文文章,由于坚持原创翻译,获得了微信原创认可。从这篇开始,决定自己写,每次写一点思考,来呼应原创标签~)
在刚开始独立做招聘的时候,常被告知说,招人不要招技能,要招性格,再培训技能。实践这条理念几年,吃过招聘技能的苦,也明白了招聘性格的好处。
为什么要招聘性格呢?
有一个基本的业绩来源模型是这样的:业绩=动力(Motivation)X能力(Skill)。
在动力来源里面,以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有5个方面的动力源:
生理(生存基本)
安全(人生安全,稳定需求)
社会(比如归属感,关心需求)
自主(比如尊重,认可)
自我价值实现(比如自我发现,发挥潜能)
当管理者面试时,可以从面试中去发现应聘者的性格特质,去了解应聘者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些驱动源与目前团队的情况是否匹配。比如,如果一个团队的特点是追求创新与挑战,那么就要招聘具备“热爱挑战”性格特点的成员。这样的成员在团队中遇到困难时会迎难而上,而且会在工作的挑战中找到乐趣(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
在能力里面,有两种能力:
硬性技能,比如财务知识,公司业务知识,英语,PS,编程等。
软性技能,比如合作能力,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公众行为,公众演讲能力等。
当管理者面试时,需要厘清的是:目前团队需要招聘的硬性技能和软性技能分别是什么,哪些技能是团队可以培训的(比如业务知识),哪些技能是不可培训的,或者培训成本会很高的(比如抗压能力),那些可培训技能需要的性格特质是什么?应聘者是否具备可以快速学习这些技能的性格特质?应聘者是否具备快速学习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上手?
当以静态来看待组织的时候,按照以上的考虑,或许会招聘了当下“技能”需求的性格特质。
而实际的组织形态和组织对人的能力要求往往是非常动态的,这几年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更快的情况下,组织的变化频次也高了。
这时,对于一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以静态的眼光来招聘“技能”,随着组织的发展,原来的“技能”可能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更新技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期望来说,也可能出现职业瓶颈的情况。所以,对于性格特质的招聘要求,要以更长远更动态的眼光来考虑。多长远多动态呢?取决于公司文化以及发展战略。
在初做管理者的时候,有时候面试面到觉得“还不错”的人,但是有一些地方不太满意,往往我会想,可以花时间改变这些地方。后来发现,在招聘来之后,一来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引导去改变,二来就算分配了大量时间在引导工作上,也没有改变想改变的地方,结果往往是徒劳。
反过来,有人在工作之后会不断更新自己,改变自己。一句话叫“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具备“自觉调整与更新自己”的性格特质的人,往往会自行变化得很快。而这些变化的起因,和经理相关并不大,而是源于他本人的性格使然。
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在小时候就可以看到端倪。到二十多岁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时候,除非再之后遇到特别大的人生遭遇,一个人的性格已大体成型,不太容易发生巨大改变。成年之后的每一点改变,都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与高度的自觉自律。
所以,招聘他的性格,再培训他的能力。而不要招聘能力,去改变性格。真正性格的改变动力不在他人,而在自己。
你呢?你是否有关于招聘性格的想法?你有什么案例分享吗?或者,有什么困惑吗?留个言告诉我呗:)
Let's Link more:
https://cn.linkedin.com/in/ilinran
Linkin刚开始建立,希望和更多人建立联系,搜索"林燃"或者"LIN Ran"都可以找到我~
"燃起"公众号关注:
时间管理: 如何提高个人管理;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团队管理: 提高对1:1和1:多的团队管理理解
公众号:燃起
ID:ranqib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