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看见”学生,教育才会发生》。作者郑英老师解释说,看到不等于看见。我们每个视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到学生,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看见他们。所谓“看见”,就是指看见孩子的天性,看见当下阶段的共性,看见“这一个”孩子的特质。的确,很多时候,我们会变得有些麻木,对于学生的诉求和内心的渴望视而不见,这会让我们无形中做了很多无用功,和学生成了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看到这个话题,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观点:关注不等于盯着。这句话是指班级里面总是有几个让我们不放心的同学。他们学习习惯不好,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还时不时地给我们制造个“小惊吓”。以至于时间长了,我们一进教室就先把威严的目光投向他们,看看他们到底正在干啥,时刻准备着先批评两句。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这叫“随时关注,防微杜渐”。慢慢地,他们也警觉起来,开始提防起我们,相互看着不顺眼。我们认为他们是影响班集体的因素,需要防范和打击。他们认为我们故意找茬,无是生非。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是身心俱疲,两败俱伤。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暂时把目光从他们的身上移开,只要他们不犯违反原则的错误,就大可不必对他们“严防死守”。他们一旦注意到老师不再像以往那样处处“找茬”了,很可能还会表现更好一些呢。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再适时跟上几句表扬和鼓励的话,效果就会很不一般,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师生有缘共度一段难忘的成长时光,这个过程应该充满温暖的陪伴,善意的提醒,及时的引导和鼓励,而不应该异化成为像猫和老鼠、警察和小偷那种相互较量、斗争不断的对立双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