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约星期二》晨读感悟:
1.余秋雨老师写的序,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这本书第一次走进我的生活,第一次走进我的头脑,读了这样的序,我更加期待了。
如:一般的老人,他们的最后岁月往往过得很具体,全部沉溺在医疗的程序、后事的嘱托、遗产的分割等等实际事务上,在病房杂乱的脚步声中,老人浑浊的双眼是否突然一亮,想讲一些超越实际事务的话语?
现在的我,不禁一声感慨,哎,对于我来说事沉重一击。
2.对自己的反思。如,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反思我自己,对于我有目标和有意义的创造是什么呢?
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什么,用自己的脚去走我自己的路。不能让自己在后悔中不可自拔。人生,应该沉得进去,拔得出来。这是一种身心的自我洗涤,洗去一切原先自认为合理却不符合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大原则的各种污浊,哪怕这种污浊隐藏在最后一道人生缝隙里。
二、训斥批评,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早上,小宝来到我办公室,我让开始练习一下主持人的稿子,谁知,他来了一句:“我还有事,不来了。”果真,他去了教室,一直没有下来。直到我让刘禹希叫他下来的时候,他才下来,这让我很生气。真的特别想把他打一顿。
虽然没有动手,但是他已经感受到我严重地生气了。可想而知,我让他读的时候,效果是世界上最差的效果。
没法,我还是无尽的生气。
此刻,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反思自己:训斥批评,教育的效果为零,甚至是适得其反。果然是这样的。训斥,不仅不解决任何问题,反倒让我和孩子们都陷入痛苦之中,甚至不可自拔。
我似乎每天都在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而我一回到教育的现实面前,似乎每天都在患一种病,一种教育的病,一种郁闷之病,一种神经之病,精神之病。不严重还好,严重了就会得精神分裂症。理论不能高度与现实融合,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毛病。
今天早上领读的时候,我发现,我那天的面试毛病特别多,甚至是答非所问。人家老师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说《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但是又强调了是刚刚开始读。人家让我给非教育人士推荐一本书,我却推荐了周国平、林清玄和三毛等作家。一想到我那天的表现,我心理的郁闷就有点严重。这次面试看来是不太乐观了。哎,还是有点郁闷呢。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学到了很多。例如,在以后的面试中,一定要认真听评委的提问,回答的时候,一定要先思考一下,也就是三思而后行,然后在动口开始回答问题,这样就不容易犯了“无头苍蝇”乱撞的迷茫,也可以克服掉。
将负面情绪带给孩子,实在是一种不智慧的做法。
好吧,乐观就好。不管怎么样,就耐心期待接下来的消息吧。勇于面对就好。
三、关于下功夫读书的事情,从今天再次启动
1.首先读课堂实录的书,就李芬推荐的书,那一本厚书,我要好好认真读。读王海玲老师推荐的蒋军晶老师的书,牢记她的读写百试不爽的话语。关键在于我的行动,行动起来,减少看手机的手机,一定要减少。
2.五点起床,一定是五点起床。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一定要早睡,和孩子一起早睡。早期不赖床,闹钟一响,顶多躺几分钟,立即起床开始读书。这是一天中最应该好好利用的时间,也是一天中最大块的时间,可谓是读书的大好时光。
3.打卡写作,在白天的任何时间完成,但是,一定是白天,不允许将打卡的任务带回家,绝不允许。有特殊情况,也不允许。
以上是我的决心,从今天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