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周围都围绕着同一个话题,某某父亲在体检时诊断早期癌症,某某以前的同事诊断癌症后活了两三个月就过世了,某某在体检过程时发现了一个大的肿块,还需要进一步确诊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某某邻居癌症术后两个多月扩散了,又住院了……心情比较沉重,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活着究竟什么最重要?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3年前老公将这本书买回来的时候,当时的我翻看里面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感触,最近再次读起《相约星期二》是因为崽崽最近在学习认字,她将家里所有的书一本一本的拿出来,在封面寻找她认识的字,那天她兴奋的告诉我,妈妈你快看,这里有三个“一”、一个“二”。看着这句精辟又有内容的话,我收拾沉重心情,开始阅读这本关于人生话题的书,在书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正因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决定潜质。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潜力之外买了贵重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学东学西,是你想炫耀还是孩子的需要?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应对它们,我们该怎样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能够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自身的欲望,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不安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仅能够把杯具变成喜剧,甚至能够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带领我们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