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984》的尾声,大脑里忽然出现了《沉重的肉身》,于是跟随指引,拿起来这本在书架上沉寂了多年的书。
如果没有师傅的随读,我想它会在被翻了几页之后,又被重新尘封。而尘封的理由被我定义为——作者的学识太过渊博,文章所涉及的领域甚是宽泛,内容又过于深奥。只简简单单的一个小例子,背后的水就深得很,超出了我所能够理解的范筹,所以难免失神。
但,也万分笃定,拿下它,会有所不同!
变与不变 自由是什么意思 “一样”让柏林墙倒了 谶语作者不仅学识渊博,且甚是幽默。之前说过,喜欢读书跟醉心于游戏,喜好打麻将一样,都是过活人生寻来的小乐子而已。现在更是觉得阅读跟游戏通关,棋牌段手同理,分层次,论等级。段位越高,越易接近“巅峰体验”。而不在同一个段位之上的读者跟作者之间很难产生共鸣,但也未必全然,如果读者愿意随着阅读进程不断地延展深化自己,在不知所云、蒙灯转向之时,仍然坚持,不畏难,不气馁,并且本身拥有足够高的潜质,或许是会爬上那级高高的台阶,然后,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在你的眼中却不同了。
关于缘分 爱的意志读第二章的过程,并未出现乏味,而是兴致很浓。渐渐明晰,作者在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读者明白艰深的理论,或者说厘清本质。刘小枫老师相当幽默(不知道其他读者是不是这样觉得,我已经不知不觉中提到过很多次),且借由《牛虻》中的各个角色从多个角度来讲述每个人眼里的事与人,剖析他所要表达的内涵,这也是我所要理解,并急切地希望快些了解的。
喜欢玛梯尼讲的故事“误会是生命的自然状态”中的一句话——在受伤之后仍然相信生命中的美好的可能性,把个体生命身上受伤和不幸的痕印化解成珍惜生命的意志。作者把它归结为上帝的爱,我理解为生命个体的内在力量,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爱的意志!
“情爱是最为纯粹、也最为脆弱的自由。”——在阅读中意兴阑珊的我,忽然笑了:像我这样的女人会可爱吗?这个念头在心底滋长出来,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曾经在读周国平老师哲学作品时也冒出过同样的念头,或许内里觉得这样的女人不甚可爱才会有此一问吧?
继续读下去。琼玛(女主一):我其实是个极端的女人……作者所做的尝试,也许在试图告诉我们,任何有人的故事,或者人写的故事,都离不开人的本性,无关其他,如果有也只是作为人性的“掩体”。忽然想到了《1984》,在人性被极端压制、人为忽略的情况下,仍开出绚丽的花来,这或许就是为人身的我们所背负的“原罪”。
蒙太尼里神父:“你不该蔑视一颗破碎的、痛悔的心”……上帝是帮助信徒承载苦痛与悔罪的意象。当人们不堪重负,上帝就会出现,背负所有的苦难,留下爱;另一些人则完全走向它的对立面,把上帝视为苦难与不幸的始作俑者,于是带着不切的恨意。忽然觉得“上帝”是信服他的教士们为克服自身的软弱所幻化的映像——强大的化身(这何尝不是“上帝”的幸与不幸啊)。我会把所经历的一切,归结为自我本身,无论苦痛的欢愉的柔软的隐忍的……皆在于那一念起,一念落。
亚瑟:“我就是无辜的人民”……想到“自我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保持自我和谐统一的过程。不记得是在哪篇文章里读过这样的句子:成熟的第一步是要勇于承担责任。一个坚强而成熟的人,是愿意并能够对自己和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
我会重读第一章,是因为我想并愿意那样去做(也许不会再读吧,一切皆有可能)。
天亮以后之前写了很多带有批判意味的话,忽然觉得这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应该讲的话,至少不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站在每个人的角度,通过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那么,所有的不合理皆是合理的。
关于第三章
故事源于男权社会,所以由男主在两个女人之间完成选择,不过,还好,至少存在选择。我把她们理解为本能的“肉欲”和带有责任的“传承”。
虽然身体是第一性的,但单纯的欲与灵肉合一的水乳交融相比较,缺少了身心一体的虔诚和欢愉所带来的满足。
在作者所罗列的一众大师们的观点中,喜欢柏拉图修改老师苏格拉底在《克拉底鲁》中的观点:据说身体是灵魂的符号。由此可见,我是一个精神致胜的人。但的确没有了肉身的承载,带有个人烙印的言词和灵魂又将何去何从?忽然想到,前人的思想仍在,并继续影响着后来者陷入沉思……
“美好”的被解读 个体与“整个人类的幸福”关系 “灵魂看着背叛灵魂的肉体”灵肉合一是最和谐完美的境界,为什么要抛离开来呢?或许,这样的境界很难被达成吧,又存在损减消亡的可能,本就不易缔结的平衡极易被打破,于是,在追求低耗高效的今天,速食快餐式的直奔主题的感官刺激,取代了高投入高风险的情感投资,这便促成了灵肉的剥离。匆匆,何以投入地感受更多的美好,慢下来或许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前提,细细咀嚼,用心品味,灵肉合一,飞升上仙……
特丽莎尊重身体伦理的自然权利,承认这种身体伦理自体自根的价值,承认没有灵魂的言词的肉身树皮般单纯的快乐,但她无法给自己身体上灵魂的眼睛蒙上一块黑布,吾辈亦然。
多维关系网,所带来的生活世界的多层面和多面性,使生命中充满着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必须放弃界定它的愿望,更不用说寻找确切答案了。
两面性读这本书相当吃力,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识上的浅薄与亏空,又没有跟上老师的步伐,更难!
自由的有限性想到了跟老师曾经讨论过关于“自由”的话题。“自由”是有边界的,或者是有边界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方有可为!
“我喜欢”、“我想要”,是我心想和常说的话,也是对自己身体力行的高度概括。现在想来,却是过于任性了,而恰恰又是家人成全了我的任性,爱他们!
小枫老师在书中问大家,欲望是不是完全自由的?欲望不是完全自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个体幸福的自由想象不可能随心所欲,人实际上是“所有复杂且经常是相对的分界的囚徒”,要像麦克那样,守住相对的分界。
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想要破解被覆的网,重要的不是摆脱而是掌控自己的生命欲望,对自己诚实,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热情。
关于对“上帝”的理解,我与基斯洛夫斯基很像——相信,个人化的,不须依靠别的凭借。
他认为这样的原则就是:不可轻浮。不仅有美好的感情,而且这感情不可轻慢、亵渎。
小枫老师很厉害,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要如何抉择……
读书可以让人归于平静淡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