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工作了六七年的老人,始终在做自己,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包括当事人自己也觉得,从来好像没有想过超过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从来也不会主动去承担工作,那么工作业绩和时间精力的付出,与工作绩效这事是否真的挂钩呢,以前我不以为然,觉得个人能力强啊,工作效率高啊,深入接触下来,才发现,这波人才是真的大智慧,细水长流,不会因为你着急,就会加班,你着你的急,跟人没关系,工作业绩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你又没有绩效考核,你有绩效是能怎么样呢?就这工作谁爱干谁干,高兴我还干,不高兴不干了。
回到家里,你以为你整理好的房间,大家会保持下去,NO,次日你去看好了,你甚至有点怀疑人生了,昨天的状态全然不在,那个整洁整齐的房间呢,那个让你心灵放松的地方,顺间成了爆炸现场,一次二次,第三次你终于忍不住了,要爆发了,你向所有人河东狮吼,吼完了,你痛快了,他们平静了,沮丧着被你训斥过的脸,人脚动一动,第三天一动不动,谁愿动谁动?看谁难受。终于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感情中谁付出最多,伤害也是最深,不甘心的也是那一个;生活中也是一样,谁付出的多,谁自然收获的多、体验的多,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用证严法师的一句话来说:“做愈多,体会愈多,智慧愈多”。
上面两种有人说是因为没有标准所导致,标准真的能复制下去吗?方法可以复制,心态、意愿能复制吗?值得后续深究。
用今天在朋友圈看到的一段话,升华一下,志红说“如果你不是在接纳、享受或创造其中一种状态的话,从某种程度来说,你是在为自己他人制造痛苦。”让看见常发生、让觉察常在,为生命负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