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来理解书上的观点。
我们头脑的职责就是解决问题,“哪里出错了?”这是它的目标和兴奋点,当你解决一个问题后,头脑立刻扫描,寻找下一个目标,总之它喜欢担心点什么,抱怨点什么。
就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我们已与奥密克戎亲密过招,并且已取得初步的胜利,按理说该让身体轻松一下,好好放个假,可是大脑不同意,它现在思考的是下一个问题,XBB1.5现在在美国大流行,并且国内已经有了类似的病症,大脑综合总结奥密克戎大流行的经验,向身体发出指令,XBB1.5会像奥密克戎那样大流行,由于有了第一次大流行时的缺医少药,这次肯定也不例外,赶快买药抢药囤药,以致蒙脱石散类的药物被抢购一空,以致殃及纸尿裤,便携马桶……
你看大脑就是这样,它从来不让人安生,它总是在你高兴时给你浇一盆凉水,让你乐极时生悲,让你无所事事时生点是非。而且它还会让你默认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比如“人到中年不如狗”“人到中年生活就是一地鸡毛”,于是乎我们真的感觉我们的生活不如狗,放眼望去真的满地都是鸡毛。
头脑就是这样,喜欢给你贴个标签,贴完之后它就不管了,然后再贴下一个标签,假如一件事做的不让自己满意,一个“真没用”的标签贴上了,一件事没有做成功,一个“失败者”的标签贴上了,然后身体就会在这个标签下沉重的生活,当贴上“人到中年不如狗”的标签后,就会真的让自己不如狗一样苟且的活着。
那怎样才能摆脱大脑的这种欺骗性语言逻辑呢?书中给了一个方法,那就是试着给大脑换一套语言,把“失败”,“苦难”换成“这样行不通”,“这是一个挑战”,把“问题”变成“情况”把“但是”变成“而且”,如果以此逻辑是不是把“人到中年不如狗”变成“人到中年一枝花”?“生活的一地鸡毛”是不是可以改成“生活的满地阳光”?“生活的如痴如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