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常态”

社会“常态”

作者: 笙箫笛鸣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08:56 被阅读0次

    当代社会青年的“常态”

    前两天在一个写作群上面看到过一篇文章,文章的大概内容就是在写“时间很急迫,75岁的他仍在努力”他就是宫崎骏

    社会“常态”

    当时我就点了进去看我就看到了宫崎骏的照片,往下翻就是讲的75岁的他,还在提笔写文章,在剩下的时日里留下更好更多的作品。

    他说“我是一个疲惫不堪的老人家,可是,我该用所剩无几的时间做些什么呢?他称之为这是自己最后一次的喘息”。

    也说过“我不喜欢考验这个词,我只是艰难前行,向前,永远向前”。

    当时我就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了我一个比较喜欢文章的朋友,我说到,75岁的老者在努力,而当代作为青年的我们都成了恶臭青年,他回复到:“社会常态”,

    当时我心里很矛盾……,我在想“常态”二字,真的是常态吗? 还是说我们已经理所当然的把这种状况当做“常态”了。如果我要说是常态,这也不应该啊,风华正茂的年龄,我们却选择了安逸与虚度,而如果我说这不是常态,那么当今社会确实就是这种状态……,啃老的,拜金的、靠网络炒作的、整天泡网吧打游戏的、在学校浑浑噩噩过着日子的…………

    各种各样的当代恶臭青年无处不在,

    是的,现在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可不是还有一句话说的,少年强则国强? 如果我们当代青年都这样浑浑噩噩虚度光阴,那么未来就不可期了啊。

    是,的确,恶臭青年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努力着的人,可是,如果这种“恶臭青年”不被制止,随着时代的安宁,将来就可能会越来越多,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温室里的花朵永远经历不住风雨,并且思想这种东西很有感染力。如果祖国的花儿们在半路被折断,那还有什么百花齐放,盛开的季节!

    古稀又五的宫崎骏还在努力,而正值青年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选择安逸,虚度年华?

    趁自己还有大把时间,精力、能力、机会……,去做点自己喜欢且值得做的事情吧。

    就像老人口中常说的“辛苦三年,幸福三十年”,在能承受的年龄多承受一点吧,这样老了承受的就少了。

    教育界的“常态”

    社会“常态”

    前几日比较轰动教育界的“杨守梅事件” ,引起了社会的反思,随之而爆出的关于“教师”一系列案例一一被举列出来,

    如:因制止正在打扯的两位学生并与学生发生身体触碰使学生微伤而被家长要求给孩子道歉和支付相关医疗检查费用,最后感觉人格受辱而投湖自尽的周安园老师。

    如:湖南一位女教师因为学生迟到而罚学生在门口站数几分钟,被其中一位学生的家长,某派出所的副所长知道后,驱警车直入学习,将其女老师带走,并关入审讯室7个小时的案例。

    还有很多案例……

    杨守梅老师带出过多名高考状元,她所带的班级中考成绩全县第一……,一位优秀的老师,就因为处罚迟到学生而被取消所有评优资格,停职一个月、等一系列的处罚……

    所幸的是,杨老师的二次处罚已被撤销。

    人民日报就此事评说到:“国将兴,必重师而重傅”。重师重傅,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 人们很尊敬这份教书育人的职业。

    可是这么多年来,频频出现这样的案例已经让许多老师不敢管学生了。

    教育法律上终究规定着“老师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这样就使惩戒成为了一个虚的东西。

    就像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对我说,不要去当老师,老师管学生要遭家长投诉,遭学校处罚,严重的还会臭名远扬。

    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见过很多严老师都没有“好下场的”。被降职的,被谴责的、被迫离职的……严重到还为此失去性命的。

    但是跪着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站着的学生呐!

    老师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惩戒权的范围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在一个适当的惩罚与不滥用不多用不越界的范围内惩戒学生 我是这是教学中需要的。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为何老师惩戒学生会受到家长的社会谴责以及法律的约束,带来很大漩涡。

    而学生殴打老师的行为,时有发生,却为何激不起很大的风浪,让社会关注老师保护老师?

    可能有人会说,学生殴打老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老师曾经的教育对这个学生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对此记仇了吧。

    可你为什么不说“尊重师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老师是长辈,不管怎么样打老师是不对的,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处理” 呢?

    想想这是为什么?

    以前的家长送自己的孩子来学校将自己的孩子交于老师时,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不听话就打,没事!

    可现在的很多家长,自己的孩子连让老师碰都不行! 还要求老师教好自己的孩子! 教不好就是老师的错!

    这又是什么道理?

    如果再这样下去,教师行业会成为一个“高危事业”。

    教师需要一个保障,一个无形的保障。只有拥有了这个保障,教师才有动力,才敢真正管学生,才敢拿出自己方法教好学生,教育事业才会发展。

    社会“常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常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yl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