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基础》读完了,只看懂了已故作者约翰·迪利先生的在不同章节反复讲述的部分。
下一本早读的书估计还是符号学相关的。不过打脸的事情,没少干。
最近读的三本书都挺有意思。
1、张光直先生《中国青铜时代》
看时间是15年9月份买的书,自那之后就一直放在书架上。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呢?因为逛博物馆看不出道道来。那时候,我刚刚结束一段断断续续长达半年的旅程。旅行的习惯是每到一地,先去博物馆,省市的博物馆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演进来展陈——一个地方的历史按照时间线性排列的方式,非常清晰。但如果放到全国来看,那就是只有经度没有纬度。
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博物馆多走几个,依然懵圈。
而张光直先生在《中国青铜时代》当中讲的透彻。《青铜时代》主讲的是商周,以商为主,不免提及夏。
夏商周,且不论夏朝是否真的存在,是三个集团之间势力的起伏,彼此之间的取代不是政治上的完全拔除,疆土上的相互覆盖,而是谁拥有了号召各国的权力。
在张光直先生的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夏商周三股政治势力的源与流,他们的文化源头就来自于那些把我绕晕的史前文化。来自东夷集团的商人继承河姆渡、良渚、龙山文化,从东部海边一步步走向中原,来自山西西北的夏人向东南走向中原,来自陕西西部的周人躲避来自戎人的压力向东走向中原,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内核,逐步向外扩张与同化,以致有今日之规模。
张光直先生是以一个个具体的片段,让读者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流变。比如他研究认为濮阳出土距今6400年前的人骨伴葬有蚌塑龙、虎、鹿图案,可能是道教的龙虎鹿三轿的源头。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这种做法正是来源于原始的巫师,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也是他们升天的工具。
大的历史有大观,而张光直先生以实物细节入手,以小见大,有趣味,靠谱。
2、丁捷先生《追问》
因为贪腐落马的官员,向作者讲述如何堕落的故事。里面竟然讲了国内某著名地产商如何贿赂的细节,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如果你对该行业熟知,几乎不可能猜不出来那位地产商是谁。
不知道这几年,这家企业逐渐销声匿迹与此是否有关,网络查询不到相关的信息。
官员的贪腐说起来也就是人性的弱点在权力的环境下,一步步被放大。
自诩浪漫精致的行长,受不了浪漫劲头过去后现实的干瘪,找了女明星。结果事发,女明星消失无踪,再出现时,说国外留学去了。
被初恋抛弃的官员,意淫着回到家乡再次见到初恋,可以耀武扬威。
自律和制约哪个都少不了。我稍微自律,但我不太相信权力的自律。
3、《大明王朝的复兴》
对明史的兴趣是《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勾起来的,之后陆续读了一点与明史有关的著作,大多流散在记忆中,不复可寻。历史就该好读,难怪通俗演义的流行。
这本书好看,一天就可以读完,写得精彩,人性的光辉与弱点本身就是出好戏,又认识了些官场好汉。皇朝历史大多是庙堂故事,初期的励精图治,守成之君的荒唐,中兴君主的无奈,奸臣佞相、清官大老爷,轮着来、斗着来,也就是如此了,王朝发展史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
书中一个数据我是震惊的。
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政高峰,政府岁入不过800万两白银,而《大明王朝的复兴》所描述的弘治十八年,高峰岁入达到3000多万两白银。皇朝下行,真是谁来都顶不住。
弘治到了末期,又回到大明王朝下行的通道,弘治名臣的努力在历史上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在不再贬抑商业,山西盐业的变革带来了晋商的崛起,一直到清代。
《罗马人的故事》是对罗马人清明上河图式描述,制度、工程……几乎无所不包,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大明王朝的复兴》有点前者的味道。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