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那么多作家的生平后,我发现很多人的读书顺序都错了。
书不是快餐,不是我们看好哪道菜就往自己饭盒里打的过程。有个问题我们一直都本末倒置了,就是“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个问题不该等到看完这本书,或者放弃看这本书之后再想,而应该在你翻开这本书之前,就该想,同时你要想你为什么要看他的书?
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写几十万字作品的,往往是对自己人生的部分总结。那么,你了解你要看的这本书来自于作者哪一部分岁月的沉淀和凝结吗?
一个人活过的过程,像在时代的层层纸片中穿过。有的亲历了战争,有的遇上了灾害,有的家境殷实却体弱多病,有的家徒四壁改命运多舛,有的终其一身都在求一份真,有的万花丛中过纠结于假。看一本书,往往有种不切实际的幻觉,以为翻开它就像乘坐电梯一样可以深入作者的内心,它不是垂直上下的过程,特别是当读者根本不了解作者生平经历的时候,企图只看他的书而不立足于他的时代的话,你看到的不是这个作者,而是你自己罢了。
在他们(我这里指的是作家)陪你过的年代,他们同样是有激情、敏感、思绪万千的人,他们同样面对着五彩斑斓的世界,日日有鸟啼,四季有花香,河水和大海是波涛不断的,爱情和得失同样各有滋味…他们是活生生的,只不过大部分都死了。于是你会认为他们就是黑白胶片里的那个样子,等待着读者给他上色。
错了,大错特错。读者最不该做的就是主观上色,而且他们也不需要这次又一代人来涂涂抹抹。他们活着的时候有颜色,已故的同样有颜色,只是你不了解他,你的眼中只有他写出来的、仅能代表他某一种颜色的作品罢了。如果你有心,愿意先了解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私生活,他的时代经历,甚至他的错误和过失,愚蠢和固执,那么颜色自动就浮现在他的身上了。红的不是黄的,蓝的总有位置。哪里会只是黑白一片呢?
如果你在欣赏一部作品之前,脑海里能浮现出作者恰如其分的自然色彩,这个作品读起来也会有音律和动画,像沿着涓涓流淌的小河往前走似的,而不会只有文字和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