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刘备第二次去草庐,书中写道“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一联其实出自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罗贯中让它提前出现了。
原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临终前写下这篇书信来告诫他。从文中可以窥见诸葛亮的高洁品格、渊博才学和爱子情深,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短短几十字中。
《古诗源》中也选了一篇《诫子书》,作者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原文是:明者处事,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惠为工。饱食安步,在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遗余者不匮,自尽者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东方朔性情诙谐有辩才,自荐于武帝但却并不受重视,只把他当成调笑逗乐的弄臣。他的诫子书中既有历尽千帆阅尽世事后的感悟,也有空具才干不见信于帝王的无奈。因此,他谆谆教导儿子崇尚中庸之道,处事恰到好处即可。告诫他才华毕露者处境常危、深孚众望者一生忙碌、自命清高者人缘不好,要顺应时势发展主动变化,不要一成不变。
西汉立国之初崇尚黄、老之术,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大一统”建议后,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才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士大夫的终极追求。两篇《诫子书》都在教导如何“修身”,不过因为作者人生经历不同,给我们的感觉极不一样。文为心声,东方朔萧索,诸葛亮敦厚,他们一个是武帝弄臣,一个是蜀汉丞相,差别即源于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