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
国乒启发式:一切方法的尽头都是本能反应
顶级运动员是怎么成长的
顶级高手不在于掌握的技术足够多,而是他们体内的隐藏自我特别强。新手依赖方法,熟手驾驭方法,而顶级高手,已经把方法刻进了本能里,他自己就是方法。而这个本能反应的水平,是可以后天提高的,它的训练公式是,成长=压力+休息。
对于那些顶级的运动员来说,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问你个问题,为什么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的时候,经常对着球拍哈气?
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说过,对着球拍哈气,其实是为了标记击球点。对球拍哈一口气之后,再击球,就会在拍面上留下痕迹。这时,运动员就可以根据痕迹,判断自己的击球点对不对,并且做出调整。而且这个调整别人看不到,只有球员自己知道。借用王楠的话说,这就叫偷着练,偷着学。
久而久之,运动员就养成了对球拍哈气的习惯。
运动员一旦到了这个世界级的水准,留给他们的容错空间几乎是零。他的每一个动作,大概率都不是多余的,一定有原因。他对方法的理解,跟咱们普通人多少有点不一样。
在赛后的采访里,孙颖莎说,双方发挥得都很好,她和队友是靠着信念和意志,赢得了比赛。注意,这里面提到两个词,信念、意志。还有很多运动员经常把热爱挂在嘴边。
但是,假如仅仅是热爱,就能成为顶级运动员吗?这显然不可能啊。
斯坦福大学有位脑科学家,叫大卫·伊格曼,是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曾经写过一套关于大脑如何修炼的书。
按照伊格曼的观察,这些顶级运动员所说的热爱,跟普通人理解的热爱,不是一回事。他们所说的热爱,是发生在一个更深的层面,这个层面叫做,隐藏的自我。体内有个不受你控制的自己。可以管他叫,隐藏先生。只有这个隐藏先生喜欢一件事,才算得上是彻头彻尾的热爱。
科学家本杰明·莱贝特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过程不复杂,大概是,在受试者的脑部装上电极,然后让受试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抬起手指。这个实验是想测试,从产生想法到做出行动,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很快莱贝特就得出了数据,大概是四分之一秒。
但是,实验还有个惊人的意外发现。在受试者想要举起手指之前的一秒左右,他们的脑电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好像,先有个声音对他们的大脑说,你想要手指动。然后大脑才告诉手指,我要动。最后手指接收指令就动起来了。
伊格曼就管这个大脑的初始发令者,称为隐藏的自我。这个隐藏自我,约等于经常说的本能。只不过,伊格曼的这个叫法自带信息量,更容易帮我们搞懂其中的原理。
带着这个视角,再看看赛场上的运动员,会有这么三个发现。
第一,那些顶级高手,不在于掌握的技术足够多,而是他们体内的隐藏自我特别强。在赛场上,很多变化都是零点几秒的事,大脑根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下指令。这时发出指令的,就是那个隐藏先生。
之前还有人做过实验,怎么让一个专业网球运动员发球失误?最简单的办法,是强迫他去思考发球的技术细节。包括怎么抬起手臂,抬到多少角度,等等。本来这些动作是在更深的本能层面上运行的,但你非得把它们拉到一个更浅的思考层面,可不就出问题了吗?
第二,这个隐藏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意志控制的。比如,在航天领域一直流传一个事,说某位航天员,得知家里的亲人病重。他明知自己应该很着急,应该很难过,但事实上,他的情绪就是不发生波动。明知道该哭,但偏偏不会哭。这就是隐藏的自我,被训练得足够强悍。
再比如,很多运动员明明在赛场上受挫,或者知道自己成功的机会很渺茫,但他们就是不受控制地想做这个事。他要是去问职业生涯规划师,没准都会让他放弃,但他偏偏就是喜欢。没错,明明该害怕,却害怕不起来。明明该放弃,却割舍不下。明明该后退,双脚却忍不住往前迈。按照伊格曼的标准,这个状态,已经不是通过方法论能实现的,而是更深层的深藏自我决定的。
国乒主教练李隼就说过一件小事。有一回孙颖莎在前往赛场的路上,不巧遇上堵车。按说运动员应该很着急。但孙颖莎非但不着急,反而闭上眼睛,闭目养神休息了一会儿。口头上的不紧张容易说出来,但真正做到这点,需要长期的训练。
第三个重点,隐藏自我的具体行动无法控制,但它的总体行为模式,是可以提前训练的。本能反应的水平,是可以后天提高的。
这个训练方法,成长=压力+休息。
首先,这里的压力,指的不是训练的时间长或者频次高,而是它的难度,要恰好达到一个,踮踮脚才能够得着的程度。太简单了,你会觉得无聊。太难了,你会觉得焦虑。这个比例,最好控制在15%。在一场训练中,有15%的部分是超出你当前能力的,这样的难度最有利于成长。这也是最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
其次,这里的休息,与其说是为了缓解压力,不如说它更像是个筛选机制。一个运动员有多大的能力,不是看他能承受多少高强度的训练,而是看,他在训练完之后,能不能缓过来。
有人在休息之后,巴不得再也不想训练,赶紧逃跑。但有人在休息之后,感觉到自己在成长,并且很享受这个过程,还想接着训练。有人在休息的时候,回想起的全都是训练中的辛苦。但也有人在休息的时候,想的全是训练的技术细节,琢磨怎么才能更好。
训练就像是吃东西,而休息就像是吃进去之后的吸收。吃进去的东西能不能产生好处,关键看吸收能力够不够强。有人练完成长了,也有人练着练着,就练废了。
这也是为什么说,休息是个筛选机制,筛选的是那些吸收能力很强的人。尽管之前我们都知道,休息很重要。但事实上,它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更重要。
方法论的三个境界。新手依赖方法,熟手驾驭方法,而顶级高手,已经把方法刻进了本能里,他自己就是方法。
知识点二:
《成人戒烟临床治疗指南》
关于戒烟的新研究
一是多运动,尤其是室外运动,运动一次,就能把抽下一根烟的时间延后一点。二是闻好闻的味道,香草、柠檬、薄荷,都是有效的戒烟味。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首部《成人戒烟临床治疗指南》。这份文件相当于给目前世界上的主流戒烟方法,做了个全盘梳理。
这些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药物干预,世卫组织推荐了三种药物,分别是伐尼克兰、安非他酮,以及金雀花碱。这些药物已经获得临床验证。二是行为干预,比如,定时给戒烟者发短信鼓励一下,这也是被验证有效的。
《美国医学会杂志》还刊登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统计了297万名韩国人的健康数据。结果发现,戒烟能让人患肺癌的风险降低42%,患肝癌的风险降低27%,患结直肠癌的风险降低20%,患胃癌的风险降低14%。《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循证》(NEJM Evidence)上也刊登了一项研究,里面有个数据,戒烟3年,大概能多活5年。
当然,也有人说研究人员为了劝人戒烟,在数据的统计口径上有偏颇。但总归,抛开具体数字,戒烟这个事,还是有好处的。
第一个研究,发表在2023年11月的《精神药理学》期刊上,来自因斯布鲁克大学。这个研究说的是,当你想抽烟的时候,就去运动。运动之后,就不想抽烟了。
研究人员发现,在室内运动10分钟,能缓解17分钟的烟瘾。在室外运动10分钟,能缓解26分钟的烟瘾。而且对运动的强度没有严格要求,适当走走,或者快跑,都行。注意,尽管对强度没要求,但必须运动,不能静坐。总之,当你想吸烟的时候,就去运动。运动一次,就能把抽下一根烟的时间延后一点。研究人员的想法是,少抽一根是一根。这么一天天坚持下来,抽得越来越少,最后就有可能彻底戒掉。
第二个研究,2019年刊登在美国《变态心理学杂志》上,来自匹兹堡大学。研究的是气味对烟瘾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香草、薄荷、柠檬、铃兰花、巧克力,这些气味都能降低烟瘾。他们给一个人想抽烟的程度,制定了一套评价分数。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人在烟瘾上来时,这个分数是80分左右。而假如闻这些气味,他们想抽烟的程度,能降低到60分左右。
两个关于戒烟的研究。一是运动能缓解烟瘾。二是香草、柠檬、薄荷这类气味,也能降低烟瘾。假如你的身边有想戒烟的朋友,推荐你把这两个研究转发给他。
今天的两个话题。
第一,顶级运动员是怎么成长的?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新手遵循方法,熟手驾驭方法,而高手是把方法写进本能里,他们自己就是方法。具体到路径,一个成长公式,成长=压力+休息。
第二,关于戒烟有哪些新研究?这些结论并不复杂,一是多运动,尤其是室外运动。10分钟室外运动,能让你在接下来的26分钟里不想抽烟。二是闻好闻的味道,香草、柠檬、薄荷,都是有效的戒烟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