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注释
系(xì):联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称。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和尚。志南是他的法号,因他出家做和尚,故叫僧志南,俗姓待考,能做诗文。
赏析
这是一首游春诗,出自诗僧志南之手。虽写常见春景,但诗人着笔春风、春雨时,却无半点俗尘气,达到一种如在画境的艺术效果。
起笔道“古木阴中系短篷”,点明诗人游踪,乘一小篷船乘兴而出,是为寻春而来。古木成荫,暂且就此系舟登岸。一片轻松写意的氛围跃出笔端。随着诗人行迹的移动,紧接着说道:“杖藜扶我过桥东”。此句倒装,“杖藜”即“藜杖”,是用藜草制成的拐杖。“杖藜扶我”将杖藜拟人,实际是“我扶杖藜”,诗人却偏反说,自有一种活泼之趣。扶杖步行,可以推测诗人已上了年纪,而且行程很慢,但诗人还要乘舟登岸,步行赏春,可见春景醉人,诗人游兴之盛。“过桥东”的“东”字,颇有意趣。因一向称“春风”作“东风”,其实“东”正对应春的方位,此处含蓄点出寻春踪而去,向春风而行。
末两句转向春景,也不直写,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含蓄地传达出春之美好动人。写春常在春草之点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多见春花迷眼:“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还有春柳之妩媚:“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多如此类,其实春日多胜景,着实不止在一草一木之间,而是在万物欣然蓬勃之象,彼此连缀成春。且看志南此诗写春,偏着笔于春风、春雨,所裁之景独运匠心。“杏花雨”,是指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节的雨;“杨柳风”,也是同指,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总称“二十四花信风”,而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故称“杨柳风”。也以“杨柳”形容风之和煦,实指春风。虽有“湿”“寒”二字,并不觉冷:“沾衣欲湿”,似素手轻拂,一个“欲”字写出了似是湿未湿的春雨之轻柔与朦胧态,多一分则显亵玩,少一滴则见觉轻忽;“吹面不寒”,似呢喃耳语,轻一丝则过诡,重一丝则落俗。此二句描春,实在臻至妙境,即使是朱熹一般的理学家也曾表示欣赏,他的《晦庵集》卷八十一《跋南上人诗》如此为序:“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绝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余深爱之”。如此两句,难怪脍炙天下百千年。后元人“杏花春雨江南”句,意境甚佳,或从此处化出,也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