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被我作为题目,整在一起,看似不相关联,实则有它们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
用一种形象的比喻,则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从古到今,大家都在植树,但树之于人,树干可以当做房屋的栋梁,树枝和树叶却不能说它没有用。我们历史中的发生的一切正的反的、左的和右的,它们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各有其用。所谓发生在思想上左倾、右倾也是如此。
“极端利己主义”不能是一匹脱缰的野马,“虚伪的公权私用”也好不了许多。“精英主义”要不得,“民粹主义”也要谨慎把握。“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无是处,“社会主义”也并不是完美无缺。
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无论是左倾,还是右倾,都曾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建设。要允许试错,但更不能放弃自我完善、过错纠偏和拨乱反正。
有问题,就要尽快解决,一时不能解决,也可以放在社会实践中,放在人民的民意口碑当中加以甄别,再行决断。
中国人讲求“顺其自然”,更信奉“瓜熟蒂落”,可有些人却知难行易,甚至连放有勇气开胆识“摘瓜”的自信都没有。岂不知,“瓜熟蒂落”也是一种自然。
有了问题,就要力争分清主次,尽快解析问题,决断问题。无论是知难行易,还是力图掩盖,问题终究还是问题。有的,更不能知难而退,无限度地推给我们的“下一代”。有的,天予不取,只能错失良机,功败垂成。
比如,我们曾经关于“资社”的“姓氏问题”,关于我们愿景中期待的蛋糕🧁,是“先做”还是“先分”的问题,“先富、后富与带动”的问题,还有我们迟滞至今必然会出现的如何妥善处理的“和谐共富”问题。问题终究是问题,但问题不能永远托儿不觉,拖到最后,却成了“大而不倒”更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建者,箭也,鉴也。设者,射也,涉也。既然要建设,必然就会有所针对,有所涉及,有所借鉴和扬弃。就应当允许各种思潮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家独大不算好,万紫千红才是春。
主观地讲,中国的先秦时代,曾有过相当长的一段宽松包容的“文化市场经济”,因为统治刚需,更存诸多困惑,总不得解,这才逐渐催生并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供给。这种多元文化,有的甚至是相反相成的正反两方面的文化,这正是一个一个部落、一个国家和社会日久相融达成共识所必须的。
《饮酒》
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身在南山,看的是风景。而我在头条与社会,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听的是风声,看的是变故。
为此,我倒是很想读着渊明先生的名篇,借题发挥,写出此刻我所感触到的真实心境如下:
《共富》
当代无名氏.盛唐气象.歪果仁
生活在人境,专家作高参。
问君何能尔,心远腚自偏。
修学西洋下,学问已跑偏。
故国日期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真假有断言。
(稍等~休息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