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过一间临时建筑的时候,你的想法会是什么呢?丑陋,贫穷还是惊人的生存能力?当中产阶级所向往的辉煌高楼和连绵成片的贫民窟并置时,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被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所震撼。
昨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讨论了非正式住房(在我国可能就是工地上的临时建筑、城中村、小产权房)的形态与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印度,拉丁美洲,南非等等。我想到的,只是曾经到过的一些城中村以及浮光掠影的一瞥。
城中村在城市管理者的眼中多半没有什么美感,其存在多被管理者视为不协调的存在。可是这样的地方却是经济上颇为便利的-初来乍到的的外来者先在这里中转,探索,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住到更加舒适的区域。
这样的地方往往不起眼地藏在城市的角落里-过于显眼的地方往往被征用,成为新的地产开发项目;唯有隐蔽方能长久。这些地方的居住条件通常不好,密度过高,采光通风消防都是问题。我不禁想起去年京城的一场火,之后还引发过“diduan人口”的争议。这并非北京独有的现象,如何对待这些非正式住房从来没有简单的答案。这后面其实有价值观的碰撞-是城市的形象以及消防安全更重要,还是让人有生存立足之地更重要?
亦或者,这二者不见得一定要对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