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90后创业两年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一个90后创业两年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作者: 郑金鹏MK | 来源:发表于2018-03-08 14:15 被阅读0次

满打满算,从我2013年实习到2018年,毕业也将近五年了。

恰好在过去2017年,我们从一家创业公司辞职的决定。如果准确来说,是2017年10月开始到我现在在新公司入职,裸辞也近有4个月了。

2013年12月-2014年4月。在一家私人的陶瓷艺术馆入职实习,做一名文案策划。还要负责在微博、微信上销售琥珀、陈翔、陶瓷、红木、玉石等奢侈品,另外日常的接待、发货以及和摄影师沟通的工作。

2014年5月-2015年4月。在深圳彩生活集团(当时全国的最大的房屋租赁平台)彩之家旗下的房地产公司广告部担任文案策划。期间2014年7月正式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的特许经营管理专业,以本专业毕业论文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全亚洲第一个本科层面的特许经营专业)。

2015年4月-2017年10月。以首位创始员工的身份进入一家主打互联网产品的创业公司,早期担任种子项目的品牌战略规划、品牌文案搭建和研发工作;后期战略转型,担任项目的推广主管,主要负责宣传和品牌运营。

【PS: 2017年10月-2018年2月,裸辞阶段。中间洽谈了不同的有意让我跳槽的企业老板,有摄影行业、教育集团、青少年模特公司、媒体行业、创业团队、美妆行业、互联网金融行业、餐饮行业的管理者。其中在一家本地的互联网公司做了半个月的运营总监,带着5、6号人马,跟着5个项目,因为自己个人的原因,选择了请辞暂缓就业。(这个过程有很多故事可以聊,就放到以后有机会细说。)】

经历了整整两年半的创业式打工,我提出了请辞,结束了这百感交集的第三份工作。我称这段经历叫“创业式打工”。创业是事实,打工是实质。

有人说:创业一年,等于打工五年。而我觉得创业式打工一年,也等于纯打工两年。

那么我打算讲讲,作为一个毕业三年左右的大学生,聊一聊自己的一些关于职场体会和创业经历的事。

作为一个读商科的大学本科生来说,特别像我这种听上去都不知道学什么专业的人来说,其实就业选择的方向并不明确。(特许经营管理专业实质是工商管理的连锁经营方向,主要是学法律和商业运营管理),一般我的同学如果按照专业方向走的话,就会进入连锁企业,而且餐饮行业较多。

我在大学期间接触更多的是媒体和写作,办过全校性报纸,做过广告和一些杂七杂八的运营。虽然专业成绩还ok,但进入餐饮行业做连锁不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方向。

因为自身的优势在写作、演讲的表达上,加上工商管理的万金油性质,所以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去琢磨琢磨商业文案,所以经朋友介绍就去了做文案策划的实习岗。

随后毕业想进入大公司,继续从事广告文案类工作,就顺其自然去了房地产行业(因为我个人认为在当今中国经济环境下,房地产行业是使用文案频率比较高的,虽然创意缺乏,但是一个不错的锻炼入口。)

之后,因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讲互联网思维,还有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以作为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自然也开始向往互联网科技行业还有尝试一下创业。

年轻的时候,有机会创业或者体验创业是一件很好的事。努力拼一把,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而即使失败也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往后也许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和勇气了。

自知创业有风险,但又想着经历一下创业的话,风险比较低就是进入创业型公司咯。经朋友引荐,进入珠海一家打算做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威客模式的项目,属于内部孵化,等待融资就单独了出来运营。

整个团队的高层是由著名媒体人、前飞利浦和诺基亚的市场总监组成,我以项目助理的身份加入,搭配一个技术人员,五个手指能数完的人员阵容就开启了创业之旅。

大概的整个过程我们做了什么:

公司品牌内涵、文化、业务的定位、战略方向的制定、产品模式、推广模式、客户来源(冷启动前1个月),以前前期的股权融资和寻找天使投资;

首个针对大学生和企业主的威客模式项目的成型落地和推广(2个月);

产品研发与内测运营(6个月),包含线上的前端设计、后端内容研发、课程研发;

推广投入市场销售(1个月),进入高校进行路演;

第一个项目宣布死亡,启动第二个项目的股权众筹和产品众筹(大概花费了近一年);

第二个项目从大学生求职市场转向亲子教育市场,研发产品并推广销售(3个月);

我们遇到了什么坑:

1.定位过高,战略过虚。公司定位为“科技公司”,一成立就奔着“大平台”的方向去。想试水互联网且面准的是高校学生企业主市场。当时口号是:阿里巴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我们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找的人。前者解决了商品,我们来解决人力。

早期创业,我们都会听到很多人都说要超越BAT,争做1-2年横空出世。现在看来,这是痴人说梦。特别在珠海这样的小城市,本身没有匹配的人才和资源,往往想得很美,做起来很累。

2.产品自high,效率低下。公司关于产品的定位开发,并没有做过多的有效的深入探讨(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创业就是要试错,不断迭代),有想法干了再说是对的,但我们本质是我们缺乏生产这样产品的能力。但你的研发的东西需求方向压根就是错的,你投入再多精力和时间也只能南辕北辙。

3.小团队患了大公司病。初创型公司却套用传统大企业的管理思路和运营思路,从研发、运营和协作沟通上效率都大大降低。

4.人员结构与经验不足。团队管理层虽然由前500强的企业经理人组成,但没有从事相应行业的经验,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各自有另外成熟的生意。从开发产品和对市场的触觉也没有很深的认识,更多时候实在闭门造车,或者只是在有限的圈层内咨询。

5.融资受阻。团队对融资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在产品模糊,客户稀少,市场不明的情况下,意图通过愿景和概念打动投资人。

后来,第一个项目,我们认清了事实。一年后叫停项目,转去一个“亲子教育”项目,围绕“全人教育”做针对5-15岁的亲子教育培训,其中包含了国内还没兴起,甚至没有怎么听过的教育戏剧课、还没普及的少儿财商课。从前一个项目的务虚到第二个项目的开始落地执行,收获客户,有了好转的迹象。

当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产品过于超前,概念缺乏技术支撑:在当前中国的亲子教育市场,倾向于“结果式”的教育服务于产品,你的产品和和服务如果过于强调“素质教育”,你的市场就会被缩小,一上来就像赚高端客户的钱,还不如先赚接地气的钱。

没有活着,哪有发展,有情怀的产品太多,却就是不肯地下身段来卖的人不少。

2.竞争优势缺失:创业企业,也有其创业基因。团队从创始人到管理层,缺乏对教育市场的洞悉和运营经验,以为收获的资源,就足以披风斩荆。但对比扎根在本地多年的培训教育机构,自身的优势就荡然无存。

3.组织效率过低:还是违背创业公司的做事效率,一张海报也因为犄角旮旯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拖延,细节很重要,但过分重视细节会要命。

4.管理、成本趋于失控:对于合作资源、人员的管理的失控,在产品不明朗之下,市场很快到了瓶颈,固有的业务过于依赖外部资源,没有议价空间,我们也没有足够健康的现金流。

这几年学到了什么:

1.谨慎加入创业型公司

回来看来,“创业和创新”对于20几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二话不说选择加入创业公司也需要考验一个人的眼光和勇气。

在周围朋友都考取公务员、考研和事业单位,争取进入大企业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未来发展不明,一切从0开始的事业,说得好听就是敢闯敢拼,说得不好听就是任性天真。

这个和自己创业不同,创业需要情怀和热诚,决不能因为情怀和所谓的梦想,就毅然加入创业公司。

在“创业”如火如荼进行的当下,其实大家都怀着“暴富赚钱”的心思多于“为行业带来变革”。我更警惕“创业”这个词,因为大部分人都在打着“创业”的旗号来做买卖的事,而且特别不诚实,赚钱不说赚钱,他跟你谈改变世界。

所以,这里的界限是,选择一家具有赚钱目标的公司多于跟你讲情怀的公司创始人,老老实实跟你谈做生意,谈赚钱谈分红。

当然如果你是实习生或者刚出来工作没多久,觉得有时间,此时不拼更待何时,是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心理时间,当做一次宝贵的经历。

警惕那些说大词说概念的企业(特别在二三线城市创业环境和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动不动就说要干翻BAT,明年要上市的企业。如果你接触到这样的,就笑笑赶紧溜吧。

2.创始人投入度和专业度很重要

一家创业公司的企业基因应该是植根于它的创始人的。他为什么要做件事?他要做什么?他将怎么做?这些都需要他自己非常清晰的。

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是需要投入120%的精力的,如果你发现一家创业公司的CEO外面还有众多公司要管理,众多业务以及和初创公司无关的应酬太多,那么十有八九这个公司是难以为继的。

我理解为整合资源,挖人找钱,但这样的带头人其实没有破釜沉舟的魄力,想得更多是接着资源整合来“投机”。而且那种公司股东关系复杂,人员安排含糊不清的公司更是屡见不鲜。

如果说投入度占了80%,那么另外的20%我觉得是专业度。在这个跨界创新的时代,不是说专业和行业吻合才能创业,而是说他敢于拜托多少固有的存量,去驱动自己学习所创公司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规则,有管理、业务、财务等多维度的掌控和推进执行的能力。

真正好的将领,不是打仗的时候跟失败说:给我上。 而是说:跟我一起冲。

3.愿意跟你谈钱,乐意给你授权

我以前会天然地觉得:创业公司的员工天然就应该拿低薪。因为老板会跟你说公司成了,你就可以拿到很多股权和分红了。

当然低薪也没有问题,因为要看你所在企业的阶段性的财务状况。你的付出与回报还是要成正比的。

其实真正的创业公司,特别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反而薪酬比一般传统企业还高。技术类岗位比管理类岗位还高的现象也不少。

不是因为低薪所以就不努力做事,朝着目标前进。而是创始人和管理层都愿意跟你明确地谈钱,以及建立公平的薪酬体系。你可以拼命,但你能卖命。

另外,做事上领导要足够地授权。我受够了低效率沟通的苦,以及小公司不到5个人还要因为一个犄角旮旯的问题反复上报,等待确认最后不了了之,项目无法推进的焦灼。

你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消磨自己的做事的热诚以及自我思考的能力。

4.创业公司的成员更需要自我驱动和主动学习

相比读完大学就直接去拥抱体制或者成熟公司的朋友来说,进入创业公司就真正意味着什么叫“一穷二白从头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你要跟随创始人和团队成员一起从一个产品的概念的讨论,参与项目决策,有更多空间思考这个项目的战略方向,你执行的思路和意见会被听取,首先打开了自己思维的边界和局限。

每一天睁开眼,目标朝着的事项目进度以及结果产生。你会不断遇到问题和困难,没钱没预算,没资源学会思考哪里可以找到,怎么联系,怎么沟通,在多久要达到这个结果。

你会遇到根本就不懂的问题,财务预算怎么做?这个融资方案框架是什么?怎么写PR公关稿?怎么主持一次发布会?怎么讲好一门课/产品推介会?

简单来说:你是战略层,因为你要思考方向;你也是管理层,你要自我管理,调配资源,拆解目标;最后你也是执行层,把事情做出来并有个交付的结果。

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把事做正确。在这样相对高压的环境下,你需要背负的任务和遇到的阻拦会逼你打碎自己原有的认知,你腰酸背痛,你头脑发晕,但仍然朝着目标来自我驱动,主动学习和协调沟通。

这个过程,最难熬,当然我最想说的是,这个创业的团队都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塑造和维护这个氛围,并互相驱动。

那些天生就自我驱动的人是有,但环境更重要。特别在创业公司,文化和团队成员本身的素质,就决定了这家公司能走多远。

自我驱动的人越多,越有发展的可能。而这样的人越少,自我驱动的人也会难以支撑,被透支和掏空,最后难以为继。

这是自称过来人的总结:

1.不建议进入创业公司。特别是传统行业号称要转型/试水互联网、科技,号称要做平台的初创公司。

2.在自己的内心画一个时间轴和需求轴,每一个创业阶段尽量有自我节奏感,你能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要的东西能不能和公司发展节奏匹配;

3.无论创业公司还是成熟企业,你都要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能,允许跨职能工作,但绝不能一直在各种杂务中耗费精力和时间,而且要掌握这之间的权力边界,跟谁汇报,能得到什么授权。

4.成员太重要。要么是你的领导,要么是你的同事,他们身上都应该要值得你学习的东西,能给你带来认知的突破、思考的改变、执行的促进,而不是好吃懒做,等着别人交代任务,拖拉完成的人。回想起来,我也是因为团队中有值得学习的人,而金钱和福利可以因为这个让步。

5.要么 fucking money, 要么 fuck abilities.(要么收获金钱,要么得到能力。)在创业公司你时刻保持警惕和危机感,做好随时垮台的准备,但这个过程中赤忱地对待事情和人,努力朝着目标做事,踏实和真诚是亘古不变的职场箴言。有钱最好,没钱最起码我捞到了能力的精进,思维的提升,认知的拓展,甚至未来更大的机会和人脉空间,关键你得到的事可迁移的能力。

在一个不断前进的路上,相信功不唐捐。打工也好,创业也好,有机会创业式打工也罢,本质还是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和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欢迎关注weixin:诗想家MK(Mking-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90后创业两年半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ky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