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躺在床上,脑海里忽地冒出一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什么意思?我随口问老公。其实,这句话我已经不下两次地问过老公了,总觉似懂非懂,不可言状。
老公耐心地颇费口舌地又一次讲解,看我仍懵懵懂懂,就索性翻出了《老子》这本书读给我听,感觉更加云山雾罩,就讨要来自己读,一读颇爱,遂选几篇喜欢的发些感慨留作纪念。
1
《老子》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是与尚贤相对的。老子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的一种强盛的用人风气,以及各国因为尚贤并赋予贤才的种种特殊待遇而引发的逐名尚利之风,它扰乱了人的实腹、虚心的自然天性,使人萌生了追求功名利禄的歪风邪气。
这种观点放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过,人,生来就有贤与非贤之分,虽然劳动并无高低之分,但之所以称其为贤,一定是因为其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劳心劳力之处,故而,既该被尚,也当得奖。只不过,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所以,作为统治者或领导者恐怕还是要尚贤的,只不过应该有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制度加以保障。
《老子》读书笔记2
《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以前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很多领导或者部门的办公室里经常喜欢悬挂这幅作品,但是它的下一句是什么?回家赶紧查阅,也仅记住了“水利万物而不争”。今读《老子》,才知道上善若水既是全文的总起句,也是中心句。
水,纯洁透明、柔和宁静,能以柔克刚,能伸缩自如……所以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品性,认为做品德高尚的人,他们的品格要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且润物无声。
水往低处流是不争的事实,但或许水并不是甘于处在低洼处、卑下处,而是它知晓自己只有处于低洼处才能聚,只有聚才能彰显自己滋养万物的品格;还有一点,人们常常赞美水的韧性、柔性和顺性,我觉得水还有一个很好的品质:实性。你看它从来不做空中楼阁,也不能高高在上,尽管那样可能会更加显赫耀眼,有别于它,但是,它还是选择了流向低处,聚往洼处,也许是它更喜欢服贴在大地母亲怀抱中的那种实实在在、稳稳妥妥、踏踏实实的感觉,那种自己能够掌控了的感觉……
《老子》读书笔记3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五音、五味,原指赤青黄白黑,宫商角徽羽,酸苦甘辛咸,在这里,代指缤纷的色彩,纷繁的乐声,美味的食物。加之驰骋围猎、收集珍稀物品,会令人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
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
我比较赞同后者:试想,这样的生活在当时哪里是一般老百姓和普通劳动者能够享受得到的?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他希望人们能够追求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腐奢靡的生活。认为一个人越是追求和投入外在化的漩涡,就越会沉溺流连,久之,心灵则会日渐空虚,所以,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和眼目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为腹、虚心之天性。
《老子》读书笔记4
《老子》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说人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的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你看那得到宠爱的就感到格外惊喜,得意忘形;失去宠爱的则大惊失色,每日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就是说,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视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我喜欢这一篇。它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老子强调无论是得宠或是受辱,其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贬低。受辱固然使人受到伤害,损伤自尊,但得宠同样会使人感到意外,因而变得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或者为了不失宠或者是为了能得专宠而唯唯诺诺、曲意逢迎,丧失了精神上的自我以及独立的人格。如果,人没有了本我,也就没有了自尊。
我们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总是容易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别人的口碑中,把别人对自己的宠或辱看得十分重要,总是把属于身外之物的宠辱毁誉看得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以至于经常不知道为谁而活,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宠与辱,或者说能够轻看这些受宠与受辱,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挺立,保持自己完整的、独立的人格,活出一个脱俗的、超然的大我。
精神的独立最为可贵!
独立的人格最为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