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一拍,拍出了老兵精神,捶打了家风故事!

这一拍,拍出了老兵精神,捶打了家风故事!

作者: 音匀整理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12:46 被阅读0次

    1

    向您报告,我原来是华野十一纵炮团的,渡江战役前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军部炮团,我们是从靖江新港渡的江……

    太巧了,渡江战役时我是29军86师的。没想到这次回家乡,还能遇到我们29军的老战友,真是太高兴了!

    两位从未谋面的老战友紧紧握手、热烈拥抱。他们一位是“9·3大阅兵”老兵方阵中坚持敬礼的史保东,一位是我的外公许维。

    2019恰逢渡江战役70周年,本地的宣传部门寻找参加当年战役的老战士做主题报道。那天是清明,母亲循例陪外公去祭扫老战友,便有了那次契机。

    当天有十多家新闻媒体,还有奋臂摇橹送战士渡江作战的“大辫子姑娘”颜红英,革命烈士叶明章的后人,一同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后来母亲回来的时候说:你外公那重重的一拍啊~~~

    那是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重重的?

    一来说明热情,竟然在特别的时间遇见同为29军的战友,发自内心地激动;

    二来说明有劲,一个90岁的老人,记忆清晰、思维敏捷,身体还这么硬朗。

    (截图来源于抖音网友评论)

    今年是外公90大寿,应母亲指示写一篇家风相关的文章。我不由想起这个细节。

    家风是什么?个人以为,首先是这股精气神。

    道家讲精气神,是生命之根本。人只有精满、气足、神旺,才会健康发展,少生疾病。

    古人看相,一个人是否有福气,也是先观察这人的精气神。一个精气神充足的人,必定由内而外气场强大、光彩十足。

    这是个特别中国化的词。精气神不是模仿出来的,也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15岁参军入党,打过淮海战役、上海战役、渡江战役,历经政治起伏,摸爬滚打、真刀真枪练出来的内在气质。

    气多则盛,气少则衰,部队的“精气神”,事关战争胜败、国家存亡。这股精气神延续到家里,就是一股感染力。

    外公有三个子女,我的舅舅、姨母和母亲。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你只要见过,一定印象深刻。”一直觉得母亲和舅舅、姨母都有着很鲜明的个性、洋溢的热情、表达的欲望,在处理公众关系和社会事务上也都有着各自的热衷和能量。这在江苏这样一个地处平原的家庭文化中是比较少见的,特别在女性角色身上。

    家风是什么?过去又叫“门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风尚和行为准则。但其实中国大多普通家庭历经战乱,没有太多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厚重。但只要有家,就会有家庭成员长期生活的场域,就会产生这个场域的文化。

    这就是家风,是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而在以外公做大家长的家庭风气中,给我最直接触动的,也最让我羡慕的,就是这股精气神,或者说是生命力。

    我认为一个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的家庭一定是热情的,是有故事的,更是有吸引力的。

    2

    革命战争年代,红色家风逐渐兴起,既具有阶级性和革命性,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的外公和外婆都是革命军人。作为老一辈革命军人代表,从他们的家庭中,你能看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沿袭下来的律人律己、爱党爱国、信仰忠贞、坚韧不屈、清正廉洁、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

    人无完人,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而一个人能终身坚守这些高等级的品德,是那个革命年代长期教化的过程,浸润到他的一言一行,很多品质确是可贵可敬的。

    忠诚

    军人的忠诚是绝对忠诚。而革命年代的共产党人更讲求抛头颅洒热血,“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至高忠诚。

    外公是一名坚定的布尔什维克,曾经获得过国务院颁发的荣誉奖章,也被错划成右派,受尽屈辱,但是从来没有动摇过对共产党的忠诚,坚定地相信党会为自己平反,会越来越清明。就这么等了22年,终于等到了平反的时候。

    (荣誉奖章)

    关于这段故事我只是听家人的描述。而我看到的是什么?

    是他每天必看《环球时报》《参考消息》《新闻联播》,关心和维护国家的命运、成就和荣誉。

    是90岁了仍笔耕不辍,撰写战争年代的回忆文章,常见于报刊杂志。

    是他穿上笔挺的军装,积极参加各种革命传统教育的活动。

    是什么事都可以忘,交党费这事不能忘,反复念叨、再三提醒……

    每当这些时候,外公就特别的开心,觉得自己还有用,还在为党做事情。

    (外公给少年儿童讲过去的故事)

    这种忠诚放到家风中,就是忠于爱情、忠于家庭。《逝者如斯》这本书里有太多的细节可以看到外公对外婆的感情,对家庭的忠诚。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献给我心中的红玫瑰,献给在另一世界,当年十七岁的南宁少女,我的爱妻、孩子们的母亲、孙辈的祖母,以及尚在幼儿园的第四代幼儿的太祖母。希望孩子们长大成人后,通过我的《逝者如斯》书、照,来熟悉了解许氏家族几十年前,甚或百年前,还曾有一位“红豆生南国"的少女,是他(她)们的祖祖辈。

    ——许维

    坚持

    每年的清明祭扫、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十一国庆这些日子,外公总要写文章回忆战友,回忆过去的岁月,歌颂现在的美好,这是他的坚持也是习惯。

    今年清明时媒体采访的时候,外公讲了一个渡江战役的故事:

    船大又超载,吃水深,竹篙无法撑动,怎么办?我当机立断,命令所有人下水推船。春寒料峭,冰凉的江水从大腿浸到腹部,再淹到胸部,几十人齐心协力,大约半小时,船终于缓缓移动,驶向江中,等到战士们互拉着爬上船来,浑身湿透的他们手脚发硬,身体发僵,嘴唇哆嗦得发不出声来。

    在战争年代,像这样困难的事情还有太多。战士们只认准一个理儿,就是坚持。这股韧劲早已浸染到革命者的骨血里。

    后来出版《逝者如斯》系列的书和相册,外公在后记里这么写道:

    从立意、选材、设计到文字说明大量工作,时断时续,历时两月。我克服了年老力衰、腰酸背痛、耳聋眼花、握笔手抖等老年性疾病,曾入院治疗。一度犹豫担心“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咬着牙坚持再坚持。知难而退,不是我的性格。认定了晚年最后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各种环境中,经过摔打、挫折、拼搏过的老战士只能成功,不能退缩。一咬牙坚持写完最后一个字,有一种如释重负的好心情。我对得起多年来关心我的各级领导,一直帮助过我的众多老战友,以及支持我的亲人,对得起供养我们的人民群众。

    朴素

    作为离休干部,外公的工资在当地算高的,但是生活很简朴。坐车舍不得打的,能走路就走路,有时候坐公交。中午吃的饭菜,哪怕是汤都不允许倒掉,留着晚上下面条吃。在他看来,好日子来之不易,怎么可以浪费?穿衣服也是这样,旧衣服还可以穿么。新买的衣服哪怕给别人,他还是要穿旧的。

    母亲说,外公经常告诫子女要勤政廉政、注意小节。直到自己退休的时候,回首这么多年体制内的工作,最自豪的一点是从不伸手,始终廉洁,她不仅做到了,而且从内心做到了这一点,这是受父亲的影响。

    外公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但是对外人反而很慷慨。

    前些天下雨,母亲陪外公去针灸,就叫了三轮车。原本是五块钱,他一定要给十块,他说看人家那么辛苦赚钱,总要多给一点。

    外公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一直非常感恩,他常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有一个张大爷,是一个沈阳的普通老农,外公当年落难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们一家的帮助。后来外公就经常去看望他们。张大爷很早就去世了,但是家里的儿女们生活困难,所以他们家只要有大事儿,外公怎么样都要支持,孩子考大学,要给奖励;过年收到家人送的新衣服,要寄过去。

    对待家人朋友,谁生病了,他一定要去看望;谁家里有事了,他一定要去拜访。

    只要是过去帮助过他,或者有困难的家庭;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人生病了,要办事了;外公一定过去看望拜访,拎着礼物,或者包份红包。

    过年的时候,外公拎着几个礼品就要带菜场去,听说有一个当时在农村下放时候认识的老农生病了,人家老太太在菜场卖菜。外公知道后非要让母亲把礼物送过去不可。

    一开始家人并不理解,但是这份感恩,这份大爱其实已经无形中传递给家里人,朴素、善良、关心弱势群体。

    团结

    我党我军实则最善于做团结人的工作,紧密团结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源泉。

    外公在团结上也很有自己的心得。

    他非常重视战友情,经常搞战友聚会。他在离休以后,当老干部支部书记,看到有些老同志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被冤枉、错判,外公都会为他们奔走呼吁。

    有一个省话剧团做演员的老战友,过去因为被抓起来过,去除了党籍,外公帮忙做了很多工作,终于让剧团把他重新吸收为党员。后来战友专程写信感谢外公。

    外公还特别帮助老战友的孩子。有一个高老,去世比较早了,家里有六个女儿。外公非常关心,从他们上学到结婚再到工作。

    高老的外孙女,成绩很优秀,外公特别为她写了一封信给二炮的一个领导。后来这个女孩就在北京二炮工作。外公说因为孩子太优秀了,也是部队里面考察过的,能帮咱得帮。

    但他从来不为自己的子女用一点关系,谋一点福利。

    家庭的团结活动也很有意思。

    印象深刻的是我小时候,太太的100岁诞辰,太太也是中共地下党员,外公专门举办了活动,《逝者如斯》里有文章介绍。家族里的亲戚朋友都请过来了,老一辈、小辈儿、晚辈儿都有代表发言,通过这种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来凝聚人心。

    传统家庭的百岁寿诞大多是烧纸祭祀,但我们家好像不迷信这个,以前一直深以为憾,后来想想,这也是红色家风的特殊性,平等、纳新、与时俱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记录下那些精彩的瞬间,值得一辈子品味。

    每个家庭都会出现一些矛盾。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性和斗争精神摆在家庭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外公有时候脾气急躁、嫉恶如仇。但还是能够冷静下来,近来更时时反省:“我有时候啊,太坚持自己的意见,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太顾虑别人的感受。”

    固执是年老时的特质,而柔软是老年人的智慧。当一个人历经风霜,磨去棱角,圆融于这个世界的时候,方叫走过人生的圆满。

    今年是外公90岁,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四个兄弟姐妹团聚,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传承下来、教育后代,希望家庭更和谐、更团结。

    这是外公的心愿,也是母亲的心愿。她说自己现在退休了,有时间了,应该多陪伴家人。不是简单的道德层面的孝顺,而是能真正吸纳祖辈身上宝贵的精神品质,帮助他们把过去的故事记录下来,把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于是有了今年出版的《逝者如斯2》和我的这篇文章。

    3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风”这个词为什么在这两年受到特别重视?

    首先,人的一生需要完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回归,也就是寻根。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心灵的归宿”。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文化的本质就是家。家在人心中有强势地位,对家的执念是一种本能。心理上的回归是指我们对祖辈、父母以及自己价值感的认同,一旦形成认同,就会成为持续努力的动机,然后生发出家风——这么做大家都认可,让人有归属感,每个家庭成员自然而然地向此靠拢。

    其次,家是一个人最亲近的环境,身教重于言教。

    家风不是长袍马褂,也不是西装革履。它就是你的日常生活里,你怎么说话,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办事,怎么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文化与思想的传播首先需要一个场,这个场,首先是你自己,其次是你的家庭。

    《后汉书·第五伦传》里写到:“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意思是用行动来教育的,别人会跟着做;用空话来教育的,只能导致争吵。言传不如身教,说一千遍给他听,不如做一遍给他看。

    自古以来,名门望族的家风虽各有千秋,但不外两句话: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每天都在创立只属于自己的家风。只不过,有的是正家风,有的是负家风。

    最后,也有它的政治意义,家风关系到党风政风。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剧中不同官员的家庭形态和家风传承。先看反面教材,祁厅长“家外有家”,高育良“离婚不离家”;而相对的,像侯亮平、陈岩石等这些干部的家风是真诚、朴素、淡泊,夫妻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家庭是他们稳固的大后方。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

    中国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对共产党员,对国家干部其实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对宣传典型用的是“道德楷模”、“社会标杆”这样的词去形容。

    “我们现在首先提倡家庭教育,这是直接、主动的,其次就是要意识到家风确实存在而且重要。形成好的家风,能帮助家庭成员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同时也能从社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和价值感,让家庭成员形成良性认同。这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的家庭才能代代相传,生活更加幸福。”

    4

    家风的重要性听起来遥远、虚无,其实不然。

    我加入“爱自然生命力”平台以后,听到很多父母反馈最多的是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几百年也没有太大变化。而现在呢?社会节奏太快了,很多过去的经验不管用了,造成了很多父母的焦虑。万变之中要找到不变,重要的部分还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是在良好家风的形成中实现的。

    如何从未来的视角设计今天的家风?我以为主要有3点。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

    就是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这段时间所受到的基础性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积极配合,未来任何个性化的发展都需要有此为基础。

    第二,重视品格教育。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你无法把控是学会计还是计算机更有利的时候,优秀的品德就像真金一样,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实力。品格的培养不是“高大上”的理论,就是简单而浅显的道理,是“小时候偷人针,长大了偷人金”这样的点滴说教。而这部分,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第三,重视心理弹性。

    所谓增加弹性,就是增加变化的可能性,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心爱的动物死了,如何解释这件事?错过了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怎么办?父母的生活态度和看待事物的方式会无形中影响孩子,这也是家风的一种。有心理弹性的孩子,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音匀有话说:

    以上只是我对“家风”的一点浅见。

    外公的自传体回忆录《逝者如斯》2005 年10 月出版面世。今年借着90大寿的契机,新出版《逝者如斯2》,收录了近几年的文章和媒体报道。

    如何获取电子书?

    关注“爱自然生命力社群”公众号,后台回复”逝者如斯”,即可领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一拍,拍出了老兵精神,捶打了家风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oy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