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港剧,经常听到女主角说“来一颗维他命补充点营养吧”,后来才知道,维他命,就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
先看一组数据。一项对于中国居民1989-2015年营养状况变迁的研究发现,与1989年相比,2015年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E的摄入量都有所降低,其中有超过87%的成年人存在维生素摄入不足的风险。而维生素D也是缺乏大户,平均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缺乏维生素D。
看完这组数据,大部分人心中会存疑一个问题,26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一日三餐顿顿不落,餐餐都有荤有素,尤其还特别喜欢吃蔬菜水果。
为什么和26年前相比,反而人们的维生素摄入水平低了呢?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索这个问题。人们经常怀念“小时候的味道”,说的是,现在的食物丰富了,却越来越没有当年的味儿了,这不只是一种舌尖上的感觉,而是有科学认证支持的。
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生化学院对1950年到1999年记录的43种蔬菜水果的营养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蔬果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 B 和维生素 C 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平均减少5%~40%不等,其他微量元素,包括镁、锌、维生素 B 等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日本食品成分表》中也有记录,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在大幅度下降。以菠菜为例,1950年的菠菜每100克含有150mg维生素C,但到了2000年却下降至35mg。
50年的时间,几乎流失了80%的维生素,也就是以前吃1份蔬菜,现在要吃4份才够得上同量维生素。这种现象,美国专家将其称为“环境稀释效应”。
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激增的生活物质需求,很多新兴农业技术,把重点放在增加农作物的单位产量、缩短生长周期、以及改良品种上。
于是我们享受到了水果更大、更甜;蔬菜品种更多、更丰富;肉食产量更大、更实惠等口腹之欲,人类的舌尖诱惑,背后却是原生态食物之殇。
比如,为了抵御病虫害和恶劣天气,在生长过程中会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农作物无需自身储备很多营养物质,去和天敌做斗争,就像人类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一样,慢慢地,农作物本身的营养结构也就不同了。
因此,当我们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的时候,其实是现代食物,种不出原来的营养了,这是现代人缺乏维生素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现代人对维生素的需求提高了。由于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现代生活中消耗维生素的因素无处不在。咱们以一个熬夜加班的现代打工人为例,看看他的维生素都去了哪里。
首先,熬夜偷走了维生素A、C、D、E、钙、镁:2019年发表在《nutrients》杂志上的一篇研究[6],发现,睡眠不够7小时的人,维生素A、C、D、E、钙、镁的摄入量更低,而熬夜又会激发身体的应激反应,消耗更多的抗氧化物质,这样进的少,出的多,更容易造成营养素的缺乏;
长时间看电脑、手机等发光体让人体维生素A告急:有研究表明连续在电脑前工作3小时以上,视神经细胞就会缺乏营养,尤其维生素A被大量消耗,因为它与视网膜感光直接相关。
再吸一根烟呢?又偷走了25毫克的VC,如果是被动吸烟,消耗维生素c的量更大,可以高达50毫克左右,约等于5个柠檬的维C含量。
夜已深,肚子空了,犒劳自己,来点大肉,喝点小酒,又会怎样呢?过量的饮食需要B族维生素帮助代谢,而大量饮酒会造成体内维生素B1供应不足。若不及时补充,将增加酒精对肝脏和脑神经的危害。掐指一算,身体内的维生素已经所剩无几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来自于大部分人的认知。一提起维生素,很多人只知道VC,其他维生素视而不见。
其实维生素是一个拥有14个成员的团结大家庭,彼此之间要互相助力、协同发挥作用。比如著名的抗氧化三剑客——维生素A、C、E。
虽然这三种维生素都有抗氧化的作用,但是各司其职:
维生素C在水溶性的细胞内和细胞外抗氧化;
维生素A和维生素E在脂溶性组织,如细胞膜中发挥抗氧化作用;
而且,维生素E和维生素A还各自分工,维生素E在含氧量高的组织工作,而维生素A在含氧量低的组织起作用。
三者不能互相取代,而且三剑客组合在一起的抗氧化作用,大于其中任意一种作用之和,即1+1+1大于3。
像这种协同增效的好搭档还有很多,比如预防贫血的维生素天团:维生素C、B12和叶酸,以及为身体“加油”的维生素B族大家庭等等。
正因为很多营养物质都是协同作战的,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告诉我们,要多样化摄入食物,每天至少要吃12种以上的食物,而且不要挑食、不要偏食,品类越多越好。
综上,本期重点,维生素为什么是现代生活的易耗品?
一是“吃得少”,因为食物中的维生素越来越少;其次是“耗得多”,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无时无刻都在消耗它;最后还有一个是“吃不全”,维生素大家族是协同作战的,需要摄入全面丰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