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新闻报道,说是大年初五,也就是破五之后,返工潮会来。
报道中的信息,大多来源于对看起来像打工人的人,和打工人的采访,他们对未来大多充满着似有似无的希望,即便有些人在回答类似“明年打算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时,也能够保持礼貌,并以善意的态度告诉拿着话筒的人:
我会努力的,就这样。
返工潮意味着很多回家过年的人,会回到他们赚钱讨生活的地方,这看起来是一场很无奈的旅途,只不过现如今,很多声音会刻意美化这种背井离乡的人生,有人称之为“恩惠”,说是打工人有工作是他们的福报,也有人说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好像他们把压力和祝福都塞进了打工人的行囊,让他们背起他们不想要的压力,背起他们不在乎的希望,哪怕身边的声音震耳欲聋,也无法阻止他们面对自己不得不面对的未来:
为了生存而奔波已经成了许许多多底层求生者默认的求生模式,
出卖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成了一种“合情合理”的亏本交易。
这几年的心灵鸡汤,从训话意志到驯化人性的变化,正在悄然被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接受,与此同时,废话式鼓励也成了一种流行的舆论趋势,比如在人口问题上,各路专家纷纷表示“只要你们生,人口增长就不是问题”,仿佛生育问题就像是一个按钮,以前有问题是因为忘了按,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了。
按下按钮就能解决问题的逻辑挺起来愚蠢的十分可笑,但这样的逻辑正在被更多的管理者和权威者所接受,当然,他们也并不是完全不清楚解决问题靠的是人,只不过他们并不在乎这些人怎么去做,或者说,他们是不是愿意去做。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接触过的一位饲养家禽的养殖户,在谈及养殖心得的过程中,对方给我讲过这样一个道理,
我买了饲料养着他们,不就是等他们长大了,我给他们宰掉然后卖钱么?
虽然这个道理乍听起来有些粗鄙不堪,但想想“按钮原理”的逻辑,也不难得出一个与这位养殖户类似的结论:
我给钱了,那他们为我卖命不挺合理的么?
至于这个钱给的多不多,要求过不过分等等一系列问题,在他们眼里都不过是“卖钱的工具”,尽管这个世道对人生意义的价值需求和意义实现提出了“琳琅满目”的解决方案,但归根究底大多数的方案都跟钱有关,
跟钱有关,就导致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为钱奔波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的不断膨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生,
只跟钱有关。
没了精神上的追求,或者说,无暇顾及精神上的追求之后,人们对于打工这个行为的理解,就如同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跟什么人说什么话,要学会放弃和妥协一样,成了一种基于生存需要的本能反应。
人们不会去追问什么,人们也不会对于现状提出更多的为什么,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解决所有的为什么,
而是因为他们对问题的结果,早就不在乎了:
麻木与失望,给了他们所有问题的答案。
打工,活着,
然后,没有然后了。
这是一种对绝望的妥协,妥协的是一生,很多人的一生,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所需求的幸福感,他们存在的种种,
他们曾经生活过的气息,他们现如今所感受到的那种看不到头的挫败和不断麻痹自我的微笑,走过,遇到过,在路上,在空旷或拥挤的地方,他们因存在而留下的痕迹,
正在渐渐消亡。
好像每个人都有不在乎的理由,但他们都曾经为了去证明什么而活过:
他们只是被否定的太久太久,
他们被抹去的东西太多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