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作者: Sunzoe | 来源:发表于2018-08-04 16:57 被阅读0次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初读张永博士的《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总的感觉云里雾里。再读尝试逐字逐句品味,文章里写下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疑惑,回头再体会,基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论述:从生态学视角下分析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个体的教育力,呼吁相关的教育者尽可能创设活动情景,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个体自主学习实现生命的重建。但还是没办法理解吃透全文,全文几乎每一句读起来都懂,但品起来又涩,努力尝试把每一句话联系现实、联系已有经验,结果依旧。是否思维导图的模式能否帮我理清一下思路?于是再一次、两次、三次的品读,似熟非识,嚼之晓味。

    一、有关生态学的认知

          生态学,这一词语是是我大学所读专业的常用词语,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于是,我想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是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学习活动的教育效应与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对个体产生的教育效果。所涉及到关键名词还有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存在生物生产、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物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文中提到生态系统具有资源循环、相互依赖、适应和演化等基本功能。也就说,教育的进行也像生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食物网一样有着一个教育网,不管是学习活动,还是周围环境、其他活动,都对该学习活动的个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效应。

    二、有关生态学分析框架的解析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最广为人知的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四个层次分析。一是微观系统,是发展中个体所经历的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模式,微观层次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可以是个体对于学习活动的信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的存在。二是积极参与中间系统,发展中的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更多情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三是外部系统,不包含作为一位积极参与者的发展中个体的或更多的情境,但发生于其中的事件却影响或者受到包含发展中个体的情境中事件的影响。活动与个体虽无直接关系,但活动的开展间接上会对个体产生效应。四是宏观系统,在较低层次系统(微观的、中间的和外部的)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一致性,在亚文化或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层次上存在的一致性,以及这些致性背后的任何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的四个层次综合来说是指个体不管是在提供创设发展的情境中还是周围与之看似无关的环境实际上都在影响着个体的发展,生活处处都见教育。教育或在或不在,它的形与魂都在形成教育的场,无时无刻都在相互联系、影响着个体的发展。

            如何界定个体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有关个体的界定认为实际上是学习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描述。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就是人类个体发展的生态学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能反馈教育的效果,也就是发展的有效性。文中发展的有效性是产生于个体观念与活动中的改变,能够迁移到其他情境和时刻,而学习的核心就是能真正变化的能力。产生于个体观念与活动的改变是否包括学习能力、行为、思维、情感认知等的改变,再迁移到其他情境和时刻,实现个体生命质量的提高与建构。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已经被基于脑研究的学习科学证实。学习活动中脑的应用就本质而言,学生是从他们正在经历的完整过程展开学习的。在许多方面其内容与其情境的不可分的。不管是原始社会的教育形态还是现存的学校、家庭、社区等的教育形态都存在有复杂经历的经验教育艺术,由此学习的整体效果是由多方相互联系的。

    三、“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学习活动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同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框架相契合的理论命题,着力于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与学生工作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具体领域,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推动基础教育学校的整体性变革。

    四、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

    (一)在校学习活动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是创设个体发展情境的场所。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学校管理、学科工作与学生工作均是在学校这一个空间中发生。

            文中认为学校是一个多重的系统,不仅仅是物理与物质系统和制度管理场所,还是一个有信息流动、有能量传递的复杂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外在的学校框架内还有文化内涵的建设的活动开展,这应该跟新基础教育自己的个性层面。

            中国中小学生以班级生存在学校中,班级不仅仅是教育共同体,还是生活共同体与行政管理单元。班级是学科教学和班级活动的场所。就学科教学而言,叶澜指出:不只是学科教学有育人的价值,课堂本身也包含着育人价值。教师应该创设更多的情境,重视学习活动的质量,还原真实的课堂生活,努力提高学科之“术”。但学科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它还包括管理,也就是课堂的育人之道。曾见过一位老师,他每一节课课前备课和课堂上都很认真,但课堂上学生干什么的都有。原因在于哪里?在于他忽略的课堂本身学生活动的育人价值,课堂是一个有生命的能运动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提升与学生一起创造丰富而有意义的课堂生活自觉。

            除了学科教学,学生工作也是在校的学习活动,学生工作是同学生在校生活质量提升相关的教育实践领域。学生工作包含班级建设、年级组合学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整合、学校和社会与家庭的连接等不同层面。学生工作可的开展能为学生创设发展的情境,让每一处都有着教育的契机。例如我校学校层面的田园文化的建设的理念落到班级层面的班级田园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学科教学整合与家庭连接无不在活动中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实现班级文化的建设、学科教学的融通与家校合作的提升。

            另外,文中有提到研究者们注意到空间质量与儿童之间的关联。学校环境的建设对于孩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个体存在与学校中成长,与周围的世界相关。叶澜在谈到校园环境美时强调:环境美不是各种要素的相加,而是融合生气、人气和文气的特征。我想,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内在文化熏陶、行为规范等的作用。除了学校外在环境美化,我们还需要学习活动创造的人气与校园文化的具象整合成就有生气、人气和文气的校园文化。

    (二)在家学习活动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家庭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初级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和支持系统,还承担着独特的社会责任。现代社会有不少的高分低能儿童,孩子除了学习知识外连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家庭成员意识都没有。对于家庭,学生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应该承担家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创设学生发展的社会情境。

          在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文化习俗、思想和情感等方面,家庭被认为是相应学习成效的来源和动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家长可能成为孩子积极的学习榜样也可能是消极的榜样。孩子除了通过学校或其他特殊的学习任务习得知识外,还可能通过家庭人际交往吸取他们的知识获得自己的品性。我特别认同感一句话:“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位熊家长。”无论是家长的道德观念、处世行为都会直接体现在孩子的身上。孩童的成长与周遭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家长需要尽自己的可能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社区学习活动

            社区学习活动较与在校、家庭学习是自由的,三者交互联合成就学生的成长。例如我校“重阳恩、鸢满情”的活动开展便是在校学习活动、家庭学习活动与社区学习活动的交互的整体活动。这一个活动包括亲子放飞风筝、亲子野炊与亲子慰问老人的活动,在活动前期学生的策划、亲子的陪伴、感恩反哺等无不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添光彩。

          社区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或灵性等的交往场所,社区时间是除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生命发展的时间。社区时间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其他教育情境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区的教育情境有些往往时突发的,例如偶遇突发事件,这个时候培养的是学生应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四)游学活动

            游学活动是近几年兴起的活动,游学是进入他人社会丛林的方式,实现时空的转换。游学可以成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和社区学习的新起点,也是学习活动的整合与应用。它是使学习获得聚变与裂变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的内化与拓展的过程。

    五、基于学习活动生态学分析的认识

            学生学习活动也是在校学习活动、在家学习活动和社区学习活动这三个方面的之间的整合,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只在乎其中的一个,他们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可以相互弥补教育的缺憾,游学活动不是学习活动的结束,而是学习活动的新起点,可以成为前三者的扩展与检验。基于以上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本文总结出以下认识:

          首先、每种学习活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小学生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为中小学生创设学习时空转换的各种机会。其次,中小学生教育相关者应重视各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质量。最后,中小学生教育相关者应尽可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和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所理解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服务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创设生命情境,创造时空转换的机会,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生命的自我建构。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活动的生态学分析:以“新基础”研究实验学校为例》读后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sm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