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踢球每球必争,这个争不仅是身体动作上,也是心态上。因踢球而恼羞成怒或是郁郁寡欢是常事。组织踢球7-8年后,心性就发生变化了。由于要经常组织,得联络各式各样的足球爱好者:有一周恨不得踢8天的,有满头白发和年轻人同场竞技的,有断腿后继续踢得,如此等等。这些人会给你刺激,让你从多个维度去看到业余足球的丰富性:它是一种缘分、一种生命的激情、是一种生活方式。场上的尊重和珍惜要比一球的得失重要的多。
年轻的时候,只是足球单纯得参与者,踢得好坏是我情绪的唯一出口,很容易“因物喜因己悲”。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信息多与少直接决定了我们的思考,与其说以前是“年轻气盛”倒不如说自己接触的人少,做得事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朋友转了一段话给我,建议我少于他人在网上“争论”,这段话的大意是:
网上讨论的结果是,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傻逼。
看到这段俏皮话,我扪心自问自己也是这样觉得吗?不是。怕自己结论下得草率了,又审慎得问了自己好几遍,还是“不是”。这和踢球有些类似,我们很容易被自己所困:“傻逼”的结论是我们思考维度不够多导致的,或则说“傻逼”是我们思考的唯一出口。
讨论本身有它困难的地方:双方的知识结构,理性程度,各类心理偏差(已知的有150+)都会给讨论带来各种障碍。当你看到“讨论”的丰富性,自然会对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理性、心理偏差更为关注——探究这些远比一句“傻逼”有趣、有意义。也明白,“以理服人”客观上的困难,“以理服己”(李笑来老师有个网课就是“以理服人”,不知道说得是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讨论中更合适的选择。很多戾气,也只是思考深度和维度不够的结果,情商问题多半还是智商问题。好在智商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保持开放保持成长保持善意,做个长期主义者,我们日拱一卒。
对于一些一味胡搅蛮缠的,“拉黑”确实省心省力。而从统计的角度看,这类人占比实在少,又觉得这些人也没什么好特别在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