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里有一个故事——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是因也。
狙公(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咋样?”猴子们都很愤怒:“凭什么呀?凭什么早晨三颗晚上四颗,不干。”于是狙公就改口说:“那这样吧,早晨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行了吧?”结果“众狙皆悦”——猴子们都很高兴。
读到这个故事,我们总是会在心中忍不住升起一丝很奇怪的愉悦,然后嘴角上扬,脸上荡起一丝笑意,忍不住想说——
猴子到底是猴子。
可是再仔细想想,庄子说的真的是猴子吗?
02
庄子在后面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根本上是没有区别的,但猴子们却因此而生出喜怒,所以会认为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不一样。
再往下想,就忍不住有些冷汗涔涔了。
我们是不是那些猴子呢?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一种自己认可的价值判断里,我们坚定地认为就应该是“早晨四颗,晚上三颗”——这样我们比较愉快,因为符合内心的想象和设定。可是如果有人说,不是的,应该是“早晨三颗,晚上四颗”,即使总量并没有变化,但我们就是接受不了,所以才忍不住“众狙皆怒”。
过年去日本找死党玩,半途遇到一个很聪明的中国小朋友和他妈妈一起,因为在冰雪天里走错了路,我们结伴在一处旅馆吃饭。
吃饭时小朋友向妈妈请示:妈妈我要喝果汁。妈妈同意了,但随后又加一句:喝果汁之前必须先吃点饭。小朋友突然愤怒起来,他把杯子一扔,以绝食相要挟,“不吃了,不喝了,饿死我自己算了。”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很有意思——
小朋友为什么会生气呢?因为他在心里已经有了一个预先的假定——自己要喝一大杯果汁,虽然还没有喝到,但他心里已经认定了先喝果汁后吃饭的顺序。这时候他妈妈却说,要先吃点饭。
先喝果汁后吃饭和先吃点饭再喝果汁有什么区别呢?没有区别,但因为孩子在心里预设了喝到果汁时的预约和开心——这种情绪已经在他头脑里体验过了,所以当他妈说要先吃点饭时,他就像那只猴子,不行,怒,我要绝食。
猴子就是猴子,可是如果我记得没错,几千万年前,我们好像也是猴子。
04
我们总是习惯性对自己马上要经历的状态产生一种预先体验,这种体验会让我们感到愉快,但同时也会形成一种障碍——即,如果别人给出的条件与我们内在的期许哪怕只是有一些顺序上的不一样,我们也会被那种情绪绑架。
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越容易被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所绑架,只要别人给出的未来与自己的想象有些许不同,他就会忍不住心生怨恨。
——所以抱怨的本质,其实只是因为事情的发展或别人的反应,并没有符合你的预期,所以在心里生出怨恨。
05
佛经里说,“诸行无常,诸漏皆苦”,一切的情绪,都是苦的根源,佛陀给出的教义,就是寂静得乐。
如果你还是习惯抱怨,那就去察觉抱怨,在抱怨生出的时候,去查找抱怨的源头,然后你想一下有几只猴子,为了“朝三暮四”或是“朝四暮三”的橡子,一会“皆怒”,一会“皆悦”……
那样的场景,是不是很有意思。
只是,你看那个人,好像一只猴子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