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强制垃圾分类的政策。垃圾就被分为了四类: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干垃圾

在规范大家的行为的时候,什么是湿垃圾,什么是干垃圾让大家都头痛不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呢?
今年,成都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进行了一点点改进,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明确了各类别定义及范围。

很有意思的是,当看到小区里面的垃圾分类桶的时候,通常会发现它出现了两个其他垃圾的桶,有害垃圾反而没有,这个很符合大家的投放习惯。
日常的有害垃圾没有那么多,反而是很多不知道该怎么分类的 其他垃圾 会很多。
当一个行为规范慢慢落地的时候,大家会逐步区分出来哪些是可回收,哪些是其它,哪些是厨余,比起一刀切的归纳方式要容易许多。
曾经有个说法:垃圾就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
如何把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归类,也许 垃圾分类的这个能有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