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避免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避免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作者: 是晶晶啊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10:18 被阅读0次

    正常的内疚感是良知的核心,它是我们做出违反个人理念和价值观的事情之后的反应,那就源自于我们内在的价值观的标准,并不并且不像羞耻感那么基本,内疚并不是个人对其身份和个人价值被贬低的直接反应。

    那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正常的内疚提醒我们让我们感到内疚的关系,需要调整了,问题该解决了。

    但是无法消化的,那就会在心中不断的发觉,即使责任不在自己仍然会感到内疚,不正常的那就带给我们无限的压力。

    一些适当的内疚感可以让孩子知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会改正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然而一些父母有意无意地为孩子制造一些内疚感,孩子会因为内疚做出一些迎合父母的事情,然后孩子受到了内就赶到控制,并不是在真实的表达自己。

    当一个孩子想要一个很贵的玩具,但是呃,父母夫妻关系不和谐,经济上有矛盾,父母的伤心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做的不好,才让他们伤心心里会感到内疚,于是照顾并安抚妈妈的情绪,放弃了自己的愿望。

    父母看到这样的办法奏效平复了情绪就会这样夸奖自己类似的事情一再上演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放弃自己的意愿满足妈妈的要求才能安抚妈妈的情绪让妈妈开心让妈妈开心得到妈妈的夸奖。

    内疚感对孩子的折磨

    与喜怒哀乐的情绪不同,那就是经过内在道德判断后才产生的,我们多次谈到孩子有取悦父母的天性,一方面是出于被抛弃的恐惧,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潜意识中的道德本能,但是收到的谴责的内疚感让孩子很不舒服,他会感到很痛苦。

    地类有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那就让自己痛苦,我们就会想办法逃避和消除痛苦,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条件的付出爱,一种是压制自己的欲望。

    无条件的付出者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别人付出,好像失去了自己。但是在亲密关系中复出者还会有一种逻辑,都是我在付出,所以我没有错,如果我们出了问题那就是你的错,所以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一般实在太好了,另一方因为忍受不了而提出离婚。

    而慈善事业家的付出者,我们通常怀着很大的敬意,这种记忆让付出者有一种优越感和权威感,然而付出者有一个银行的逻辑,我不欠你的你只会欠我的。

    而一些压抑情绪或者是禁欲者,他们不允许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如同海灵格描述这样的人,说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想,不是全数的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此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他们洁身自好,因此经常把把自己想象成高人一等或者与众不同的人,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一些人,一辈子不求人,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很少与人交往。这些人的理念就是不接受就不会亏欠内疚,他们排除了内疚感也就拒绝了关系,拒绝了生命。

    调整情绪,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我们不要经常扮演受难者的角色,经常说自己付出了牺牲了或者如何受到如何如何的对待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扰,并因此产生恐惧和无力感。这些情绪导致我们对身边的人产生强烈的期待,期待身边的人拯救自己,我们会产生一种逻辑,也要为我的情绪负责,尤其是我们寄予的太高期望的孩子。

    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她不需要承担道德谴责,她只需要做自己,而且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孩子接受我们的爱也不应该有负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避免用内疚感控制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yc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