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启示录》读书笔记

《启示录》读书笔记

作者: 醉起萧寒 | 来源:发表于2017-02-03 01:29 被阅读217次

前言

启示录整体的架构很清晰,本篇文章参照启示录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 人员
  • 流程
  • 产品。

整本书写的内容很全面,但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能够吸收的只是部分内容,同时无法阐述得面面俱到,所以会挑出部分阐述。

目前本人在工作中,与各部门的合作十分融洽,对于沟通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同时对于产品的整套流程上,虽然没有严谨的方法论,但是也没有遇到很多问题。个人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判断一个产品/功能的价值,即希望能够在立项设计的初期,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节省团队的时间并且做出高质量的产品。

人员

首先书中在一开始就定义了产品经理的职责:

  1. 评估产品机会,主要以mrd文档展现
  2. 定义要开发的产品,主要以prd文档展现

这两点准确描述了产品经理的最大的价值,作为初级产品经理,对于定义产品的工作相对熟悉,但是对于评估产品机会的能力比较匮乏,这点经过学习思考之后,会放在第二部分产品中给出自己的见解,主要是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判断产品价值?"

之后主要是与其它岗位职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产品营销][项目管理][产品设计][软件开发],产品经理应该做到的是对每一个职能都有所了解,并且能和相关专业人员保持良好沟通,但是最重要的是,产品经理一定是对产品最终负责的人

其中我重点想阐述的是项目管理。产品经理职能和项目经理职能区别主要是:

  1. 产品经理是要做正确的事情,看结果
  2. 项目经理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做事,看过程

通常而言,目前的产品经理是需要兼职项目经理的职能,我在过去的经验中,对项目把控本身并不严格,一直遵循着“快速迭代”的原则,但是对有一点非常在意:开会

开会本身目的在于更好的沟通,但是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开了很久的会,感觉很累,但是实际上收获并不多,有种浪费时间的感觉。所以在开会技巧上有一些想法:

  1. 开会主题明确。开会之前确认好要解决哪些问题,小会通常不超过3个为好,开会就遵循着
  1. 提出问题
  2. 讨论
  3. 得出结论
    的步骤,通常产品经理(或者其它会议发起人)要承担着提出问题和总结结论的任务。
  1. 讨论中论据重点是逻辑、数据、经验。逻辑之所以排在数据前面,是因为目前对数据的利用并不到位,通常能解释相关性,但是无法解释因果性,逻辑对于做决策的帮助更大;经验同样很重要,因为经验本身就是人脑自身对于大量细节联系的模糊总结,也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式,尤其对于经验丰富的人来说,经验提供的价值能够与数据媲美。
  2. 细枝末节只用于补充。通常开会“浪费时间”的点在于容易发散,对于某些细节,特殊场景的讨论过多导致跑偏。讨论是希望能够得到发散思维,从而考虑的更全面清晰,但是切记这些只是补充,而不是重点,收敛时机的仍然需要交给会议负责人把控。

流程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产品诞生的整体流程[评估][调研][设计][部署]。其中在一开始就介绍了评估产品机会,这也是我重点想阐述的一点。

俗话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错了,之后越努力错的越多,所以评估产品机会,其实这个不限于产品,每个功能点都需要评估。通常很多矛盾就在于需求的变动,如果产品经理在开头挖了个坑,之后设计、研发、测试、运维的坑会越滚越大,从这个角度而言,产品经理要为所有相关人员负责,因此评估产品机会至关重要。

之前我所整理的商业模式要素为:价值定位、目标市场、销售和营销、生产、分销、收入模式、成本结构、竞争、市场大小增长情况和份额。《启示录》中的评估产品机会的九个要素,个人认为更加合适产品经理:

  1. 产品价值: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
  2. 目标市场:为谁解决这个问题
  3. 市场规模:成功的机会有多大
  4. 度量指标:怎样判断产品成功与否
  5. 竞争指标:有哪些同类产品
  6. 竞争优势: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这个产品
  7. 市场时机:时机合适吗
  8. 营销组合策略:如何把产品推向市场
  9. 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在我目前的阶段,认为主要考虑的是:产品价值和竞争指标。通常其它要素都是听取领导或者其它部门的意见,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解决方案要满足的条件],每一个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都与平台发展息息相关,比如pc和移动手机的发展。

接下来我结合对俞军产品课的理解,重点阐述下产品价值。(涉及到35章的情感接纳曲线的内容)

  1. 产品价值=用户价值+商业价值
  2. 用户价值=(新价值-旧价值)-换用成本
  3. 商业价值=愿付价格-企业成本
  4. 用户价值不等于愿付价格,通常而言用户价值>愿付价格,具体要依照用户群体分类: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观望者,其中前两类人群的用户价值有可能小于愿付价格。
  5. 价值=价格+精力+时间+体验

在这里具体解释下:

  1. 俞军提出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个人将体验换为价值的原因是
    1)这里的体验太过模糊,没有量化的标准
    2)体验这个词个人认为主要是形容心理感受,表述没有价值准确。
    举例说,淘宝初期成功主要是因为没有了店面成本,用户网购更加便宜;各种工具类产品提高了用户的效率,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各种导购类网站减少了用户挑选所花费的精力等等。个人认为这些产品成功的主因不是交互方便,界面优美(虽然这些也很重要)等狭义上的用户体验,而是帮助用户节省时间、金钱、精力。

  2. 俞军自己在切换成本中提到了时间、心理成本、生理成本等等,其实在价值中也是包含着这些因素的,我将这些因素归纳为价格、精力、时间、体验。

PS:有一个概念我非常在意[联系],我并没有把这个词想的非常清楚,无法纳入到一整个体系之中,但是我坚定到认为这是做产品的核心概念。

世界万物都是处在联系之中,我认为分析决策能力本质上就是将所有的相关细节抽丝剥茧,整理成大概率的因果关系,并且依照现有的条件,选择的操作,推断出最有可能的结果。

将用户的需求和产品联系的更加紧密,产品就有更大价值;将交互设计与用户的习惯联系更加紧密,产品的体验就更好;将收费的模式与用户的付费心态联系更佳紧密,产品的商业价值就越高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产品与世界、与用户的联系更加紧密,就越能取得好的效果。

产品

这一模块不太好总结,作者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经验。我同样挑两点阐述。

首先是新瓶装老酒我是非常赞同的,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等等,所有用户的需求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虽然难以归纳总结出来)。

车和马都是为了主要解决交通问题;短信还是微信都是为了主要解决沟通问题;实体店还是网店都是为了主要解决交易问题……产品越做越好,是因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对用户需求把握的越来越到位,所以作为产品经理,应该要[找到老酒]和[发现新瓶],即找到用户最根本的需求,并且关注时代的发展,能够看到最新的机会来提高产品的价值。

另外一个是依照情感接纳曲线,将消费着分类为:技术爱好者、非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观望者。之前我的分类是:尝鲜用户,大众用户,专家级用户。《启示录》提供的分类方式更加的合理具体。尤其是关于非理性消费者,书中认为他们是和理性消费着有同样的需求,只是将情感需求放大了,这部分用户是第一批宝贵的用户,同时又需要与技术爱好者区分开来。

我对这个理论非常有兴趣,依照我之前的想法,在产品初期调研好尝鲜用户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反应快速调整方向,但是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来说,那这么做就会非常危险,因为尝鲜用户是包含了技术爱好者和非理性消费者的,技术爱好者会带来误导而非理性消费着才是真正珍贵的用户。当然如何区分这两者,还需要再今后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总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启示录》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ar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