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田野

作者: 小院故事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20:12 被阅读0次

                          家族系列(三)

       

                           

                             

       

          五十多年前故乡的田野上,一个六七岁男孩,象匹小马驹撒着欢儿奔跑,最后渐渐变成一个小黑点,消融在因四季更替而呈现不同色调的田野背景深处。那个男孩就是童年的我。

            春天的田野,就象丰美的大草原,长满清一色的紫云英。一望无际的紫云英梗青叶绿,顶上开着紫红色的花朵,宛如天上的紫色云霞。从村头池塘往河坝方向,有近百亩油菜地,似镶嵌其间的金色湖泊。油菜花儿招蜂引蝶,一片澄黄。当我在田埂上奔跑,齐肩的油菜花扑面而来,迅即化作金色的光斑从我身旁向后退去。跑累了,独自躺在田埂上,仰望白云蓝天,沐着春光,任暖风吹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

          有时透过油菜花的缝隙,看到紧挨一块儿的一对年轻男女,便恶作剧般,大咳一声。只见那两人火燎一般弹开,神色紧张,四面张望。当他们走出油菜地时,花粉洒落头上,染黄了衣袖儿。

          外婆指着那片田野说道:当年日军攻占湘潭,你母亲象你那么大,常和自己的娭毑、姆妈和姐妹趴在村里的稻田里,躲避扫荡的日本鬼子。她说,现在的日子虽说有这般苦那般难,但至少是心安的。

        穿红着绿的姑娘媳妇们三五成群,挎着竹篮儿,在田野里和坝上打猪草、挖野菜。荠菜、马齿苋、湖葱、野芹菜、鱼腥草、蒲公英,拾到篮里就是菜儿。由于采的人多,野菜儿也成了稀罕物儿。

            桃花汛,水涨起。惊蛰到,牛套起。犁田耙田的都是生产队种田里手。舅舅左手握着牛的缰绳和小竹鞭,右手扶着犁把,吆喝着贪嘴的牛儿,身后卷起排排泥浪,将好看的紫云英压入泥水,化作水田的基肥。此时,常有银白的野鲫鱼儿在泥水中甩尾翻滚,哗哗直响,招来了我和小伙伴。回家时,泥猴似的,每人手里拎一串小鲫鱼。

            不久,成片的紫云英消失,平整后的田野便象楚河汉界的格子棋盘,浅浅的春水象一面镜子,随着春天孩儿脸的阴晴不定,变幻出不同景致,时而阳光眩目,时而春雨绵绵。

            插秧时,是姑娘小伙儿风头最劲的时候。人们一字排开,低头弯腰,左手托秧,右手如小鸡啄米,青蜓点水,转眼之间,就插好两三行,且插且退。第一次见插秧,挺新奇的,我问外婆:“他们怎么是倒着往后退呢?”

            外婆随口吟了一首古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田;

              六根清静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我又问外婆:“什么是六根清静?”外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就清白哒。”

            三姨满姨也在插秧队列中,忽然,有人吆喝道:“水老倌,唱山歌喽”。水老倌是村里一个小伙儿的绰号,因为他喜欢唱山歌酸曲。

            “水老倌”大大方方,一点也不扭捏,唱道:

              大田栽秧行对行,

              三沟青来两沟黄。

              秧子黄黄欠粪草,

              小妹脸黄是欠郎。

              大田栽秧行对行,

              钥匙配锁妹配郎。

              只要小妹不嫌弃,

              哥哥下田来帮忙。

            田园牧歌的场景来的快,去得也快。转眼就到了俗称的夏收、夏种、夏管“三夏”时节。最重头的戏便是“双抢”!

          农历六月二十多天内,为不误农时,全村人都动员起来。按舅舅的说法,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使。劳动强度之高,让我这个来自南粤的城里小伢儿惊愕不已。

            夏日高温, 抢收抢种的农活儿繁重得很,社员们头发蓬乱,手脸晒得乌黑,姑娘小伙儿面黑牙白,很是醒目。他们的衣服时干时湿,人人后背衣上结了一层白花花盐霜。偶尔有人中暑。中暑的人被搀扶到树荫下,喝点盐水,搽点清凉油,休息一两个时辰,又接着干活儿。老人孩子送来绿豆汁和凉茶。

          “双抢”时间长,体力透支巨大,若肚子里没点油水儿,铁打的人也难以为继。改善伙食就成为家家顶重要的事儿。那会儿,农户养大的生猪是要交供销社的,过年村里宰年猪,也要公社批条子,违章要关禁闭受处罚的。村里的鱼塘只有秋后才会起网捕鱼。所以一年到头,吃新鲜猪肉和鲜鱼,那还是一件稀罕和奢侈的事儿。这鲜猪肉和鲜鱼在城里是按人头定量凭票供应的,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尽管各家日子紧巴并不宽裕,但变着法子打“牙祭”。餐桌上除米饭管够外,出现了只有过年才有的硬菜。如蒸腊肉腊鸡,猪血丸子、红曲腌魚。条件差的也有火焙鱼仔、炒鸡蛋、猪油渣和豆腐香干。孩子们难得沾些荤腥,两眼放光,筷子起劲地夹。老人们叹口气,赶紧给屋里大人留好饭菜,送到田间地头。

              没有电力与现代机械,借助传统简陋的工具,村里人用自己的双手,神奇的将数千亩金色稻浪,交替变幻出满是稻茬的乌黑土地、水汪汪的泥田和行行复行行的青绿秧苗。

              村里人常年舍命流汗,累得腰疼背驼,也就勉强填饱肚子,每年青黄不接时,只能红薯瓜菜充饥。外婆、舅舅姨妈已经习惯于不加思索地逆来顺受。他们说比起过“苦日子”那几年,这还算好的。后来我才知道苦日子指闹饥荒的三年困难时期。

         

            村里唯有云舅和秋舅两个闲人,用不着起早贪黑出工。他俩是吃商品粮的退休工人,每月有固定薪水,足以养活全家。他们的老婆孩子白白净净,顶多担水浇园种点蔬菜,在村里算有钱有闲人家。我时常看见云舅秋舅穿着簇新的白衬衫和的确良裤子,嘴叼烟卷,悠哉悠哉在坝上河边钓鱼。他们回村时,竹篓里满是黄鸭叫野鲫鱼,让村里年轻人好生羡慕。

            洗脚上田,跃出“农门”,当工人吃公粮是村里年轻人一生的梦想。小时的玩伴伍伢子 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伍伢子的父亲三四十年代在外婆家做长工,农忙时节是主劳力,逢年过节,用箩筐挑着母亲和二姨走亲戚,与东家陈氏家族交情颇深,他与外公之间兄弟相称。外公去世时殓衣入棺,就是他和我这个长外孙共同完成的。伍伢子应征入伍,在郴州部队服役时就与在市劳动局当科长的二姨来往密切。伍伢子以志愿兵身份退伍后,安置到二姨父所在的市中国银行。

              舅舅也搭上了末班车。外公从湘潭市百货公司退休后,年过三十,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舅舅,按当时政策顶职接班,最后在百货公司总务科长任上退休。三姨和两个儿子也随姨父迁入湘潭市煤矿。如今陈氏家族只有满姨一家是农村户口。表弟肖湘也成为故乡田野最后守望者。

            故乡田野四季农事早已实现机械化,土地流转也在试行,但也遇到瓶颈,陷入两难境地。流转费用过高,每亩两年前价格500元,种田大户无钱可赚,参与积极性不高,土地集约化经营似乎还很遥远。肖湘承接的租赁田地逐年减少,农忙时驾驶各种农业机械帮别人打工。他的工作重心渐渐转移到英雄岭的鸡场。

            三姨父、舅舅退休后在老宅基地盖起了新屋。人老了,便离开喧闹的城市,回故乡过起了田园生活。种菜养鸡,打理花草,日子平和恬静,其乐融融。他们与满姨经常聚会,三对年过七旬的夫妻,推牌九、搓麻将,品农家菜,食自产果,闲谈儿女前尘事,米酒一杯话桑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去的田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ep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