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刻苦学习、勤奋读书。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接受他教育的学生共有三千多名。他特别喜欢钻研学问,整理古籍,而且修订了史书《春秋》。
他看到周天子不受大家的尊重,礼、乐逐渐被废弃,诗书也散失了很多,就自己仔细搜集材料,进行整理编撰。他对古代传诵下来的诗歌三千余篇,进行了选择 整理,精选出符合礼义的三百余首诗。这些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从此礼乐流传天下,教化万民。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研究。进入晚年,他特别喜欢研究易经。
易经的内容非常深奥,很难读懂,学起来要花费很大精力,可孔子不怕吃苦,一遍读不懂,就两遍、三遍地读,一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那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书籍都是用竹简或木简组成的。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一起,就形成了一册书。
由于孔子频繁地展阅竹简,看的次数多了,竟然把皮条弄断了好几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韦编三绝”。孔子对易经进行了深刻研究,将研究成果写入十篇文章之中,流传后世。这十篇学术论文被称作“十翼”,它们分别是:《上象》、《下象》、《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后来,人们把孔子所著的“十翼”作为解释易经的重要依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