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泉州,驱车三小时,来到南靖,途经厦门来到漳州,最后落脚到龙岩。一天要到两处看土楼。先是位于南靖的土楼,俗称“四菜一汤”,也就是四个圆形土楼,再加一个正方形土楼,因其形象,故而起名若此。
山清水秀,水杰地灵,能被称为如此的地方,大多数先前身处偏僻,适合中原人来此避难。现在的美好,不过是过去的用来容身的一隅之地。
土楼,也不过是当初为了聚合家族力量,为保护自己而做出的一种建筑上的变通。
后人享受到了前人的功德,所以才有现在土楼风景这般的游人如织,欣欣向荣的样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建屋,后人卖票。
这一块,据说土楼有数万座,规模浩大,影响力强。其实根深于此的,是对宗族的眷恋。形成如此文化传统的,当然是因应外部环境,才能凝聚力量,共同发展。以宗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自有他的道理,也是根植于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的根本。
大山连着大山,山外还是山,走不尽的大山成了天然的屏障,保护了安居乐业,也封闭了眼界。所以呆得久人要出去,出去了之后再回来,形成某种正向的反馈。难得的是要出去,成功之后难得是再回来。
一出一返,一辈子就在里面了。现在的道路通到了这里,层层的大山就真成了美景,看远山衔斜阳就有了感慨,水天一色,风淡云轻,心情畅然。可是当年避难来此的中原人,可未必如此想像。
那时闽南,之所以闽字里有虫,都是跟环境有关,可以想像古代这里荒郊野岭,虫兽遍及。
闽南人他们出去闯荡生活,就由虫变成了龙。也难怪,他们的口头禅是“爱拼才会赢”。
他们也不容易,长途跋涉,历经艰险,由中原一路过来,在此开疆拓土,耕读传家,都不难理解他们对于乡土文化的重视,对于驰骋天下的豁达心境了。
从漳州南靖县的“四菜一汤”转到龙岩市永定县的振成楼。专门找到振成楼里的住户为我们讲解。振成楼是民国初年建立的,建设及设计者很厉害。
她强调这里的人对文化传统很重视,楼里全是对联警句,一是重孝,二是重读书。由此可见,忠孝文化是骨子里的,读书求功名也是耳濡目染的。
那些逃难的中原人把文化带到这里,千年后又创造了一番繁华,所以,文化有时候是不是终极生产力,还真是有意思的话题。
晚上入宿客家土楼王子酒店,在酒店外五十米有一家客家餐馆,第一道菜名为白灼牛肉,原来是牛肉炒豆芽,口味奇特,未在其他地方吃过,一盘菜和着两小碗米饭,接下来再上的几道菜,因为肚子渐饱,倒不如第一道菜印象深刻了。
也不知是因为饿,还是因为味道,或者二者兼有,有一句话倒是真的:“一道菜有一道菜的缘份”,那我肯定就跟它有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