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娘心第一次离家八百里,深深感悟到了这句话,异乡人身上都背负着使命,求学亦或是家庭粮票。
一个人从故乡到异乡的感觉,有些不舍,也有些向往,故乡在那头,理想在这头,身处他乡的人内心深处永远存留着故乡。余光中老先生走了,回到了故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的乡愁终结了,而我的才刚刚开始。
我们还小12月就要结束了,离家半年了,冬至,圣诞,元旦,在我眼里也只有冬至是值得过的节,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天上午下课后,准备吃完饭给家人打个电话,可还没到宿舍,母亲的视频电话就打过来,6岁的妹妹上来就问:“哥,吃饭了没有,吃饺子了没有?”屏幕里又切换出母亲,我笑嘻嘻地,刚要回答,看见母亲在哭,泣不成声了,我连忙问:“妈,怎么了,出什么事了?”母亲依旧呜呜地哭着,“没事,没事,你赶快去吃饭吧,吃完再聊”还没等我说下句话,电话已挂断,留下嘟嘟声。母亲灼灼的泪水,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
我心里很不安,感觉不对劲,赶快买完饺子回到宿舍,赶快打过去电话。还是妹妹接的“哥,你看。妈想你都哭了。”哥你看妈想你都想哭了这句话那时一直周围回荡在我耳边。我纳闷昨天不是才打过电话。“没事了,娃,你吃饺子吧,冬至了,想想你没在身边,……”母亲没往下说一去,我也知道母亲想表达的,还是依旧的母思子之情。
季羡林老先生在《我的北大》这本书中,前几章节中,有几篇都是专门写给母亲的,别的文章中也时不时地提及的母亲,后悔自己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他最痛心之处,六岁被迫离开父母,两次奔丧回家也不过是短短数日与母亲见面,去国外求学,本想等自己学有所成,衣锦还乡,接母亲享受晚年生活,可母亲已不在了。
母亲的面容多次在季老的梦中出现,季老也有感而发写下了多篇对母亲的留念记忆和自己的悔恨,异国求学的想念。
父母老了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道“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母亲们都希望儿女能够变好,我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诲也不亚于如此,总对我说:“你要为你自己争口气,要人前显贵。”
当我去外地上学,知道她牵挂。两天打一次电话,每次都是寻常问题,要吃好,不要省钱,多吃点,照顾好自己,开视频都说你脸上又长痘了,多喝水,每次都嫌她啰嗦,回应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想想母亲只是关心我太细致了,通过手机小小的屏幕,360度无死角的追踪我的变化,当我每次说我要参加某活动和社团,她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有时就不耐烦回了句说了你也不懂。其实母亲只是想了解关于我的一些生活。
母亲们都在乎自己的儿女,后来我就一一给她讲我参加的活动,最近忙的事情,耐心地一一解答,母亲都开心的笑了。我也就放心了。
每次都给我说说妹妹怎么不听她的话,这以后可怎么办?父亲的大手大脚,不操心,家里的那些让她烦心的事,殊不知她自己把所有心都操完了,把家里每个人都安排的妥妥当当,从没为自己考虑考虑,把自己的事放在最后,就像父亲说的:你妈她没有别的事,就是把你和你妹妹照顾全面,一心全考虑的是你们的事。
前几天看朋友圈,空间,一篇《这些年有你真好》我抑制不住内心,深夜默默流泪。
“中秋节,老父亲看当消防员的两个儿子时迷路了,找到时,手中还紧紧攥着那袋月饼。
大一的新生,军训结束爷爷奶奶从老家来看他,拍下的那张合影。”
爱你的人,眼神总是格外真挚。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至死不渝的,如阳光,普照大地,像海洋,广阔无边。
你每次打电话,父母是不是总问你想家不?过的还好吗?我们的习惯式回答总是报喜不报忧,有时也会撒娇吐槽自己的小情绪,其实有时候是真的想家了,有时候只是想看看父母,看他们是否健康舒心,岁月一步步侵蚀他们,其实变老的速度也是挺快的,我们努力成长成功的速度一定要超过父母老去的速度。
父亲对我的关注每次打母亲电话,问父亲时,都不在家,那次父亲竟然会抱怨说,我怎么好长时间没给他打电话,很忙吗?父亲们总是无言的,沉默的爱,父亲现在给我的微信运动点赞去了解我的一天情况,是没出去,还是出去玩了。
其实父亲们不会去表达些话语,但在背后默默的守护着,关注留意着我们。
家人给我们的都是无私的爱,想到家人的情景不免热泪盈眶,我们秉力前行,家人都在背后默默关注支持着,做我们的坚强后盾。
我们不仅要努力去变强,也要定期的问候他们,了解他们的最近身体心理状况,唠唠家常。让他们骄傲不孤单,我们也会从他们身上获得劲头,家人都是我们现在成长奋斗的力量,让自己变得强大,足以保障他们。
陪伴父母我们跑得越来越快,却没注意到他们越走越慢,
我们越来越强的同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弱,
我们成长越来越慢,他们却老的越来越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