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出门遛娃,楼下碰见三楼男邻居下自行车。
楼下抽烟的公公,笑着问“又去田里忙啦?”
“嗯,去田里收拾了一下。”他也不顾额头上的汗,推着自行车就往楼道里走。
见他进门了,公公随口说“这家人真是想不开。几套房子,还有门面出租,这么热的天还去开荒种地。挣那么多钱干嘛?”
我觉得奇怪“这附近哪有地?”
“自己到处找的荒地,开荒种,蛮远。”说完公公就叼着烟往前走。
我说“可能别人就是喜欢种地。就像有人喜欢打牌一样,这都是一种选择。和有钱没钱,没什么关系。”
公公的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大多数人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过得很轻松,每天打牌吹牛就行。
但,就自己正在过的生活,距离你想过的生活,有多远?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大多数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很厌倦,想逃离,但是并不明确:自己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最近看的一本书《木匠手记》,描述了作者尼娜自己从未知迷惘到清晰的过上自己想要生活的真实记录。不要被书名所欺骗,以为传授各种木匠技巧书,这是一本关于记录如何更真实地生活的书。
作者尼娜,很奇怪。她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英语和古典文学专业,做木匠之前是一名网站主编。曾任《波士顿凤凰报》的网站主编,并为各大刊物供稿。她工作就是在电脑前编辑夺人眼球的文章,赚取更多的点击率。稳定的工作给她带来富足的收入和保险,但是也让她感觉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感”。
《木匠手记》这本书,没有教条式的说出我们应该如何真实地生活,只是把自己正在过的生活,用朴实但生动的语言描述并记录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穿插着神话故事,哲学和历史,读的时候更感受到作者真的是把生活当作一门艺术在过。
《木匠手记》不像《小森林》那样,选择从城市回到田间,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像E.B 怀特《人各有异》那样,选择从城市回到乡间,只为逃离城市的喧嚣,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她依旧生活在城市中,只不过换了一个工种,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换行,反而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开始对她来说,是一次大胆的选择和尝试,直到脚踏实地的去干了五年,她才体会到这种方式就是自己寻找的真实生活的方式。
也是这种生活方式,让她体会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真实,记录自己每次选择的纠结,焦虑,愤怒和理所当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是最开始从伏案写作面对电脑的人,到面对需要休憩的破旧的厨房,或者露台,需要自己一砖一石亲手拆卸又恢复成原状的楼梯,对从未从事过这样劳动的作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而我似乎也在作者字里行间中,真实地感受到她最初的焦虑和之后的安然。最开始换行的焦虑就是对新行业的不解和摸索,特别是这种带着一堆工具,你需要更灵活地去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
楼下邻居是可以不去开荒种地,和门口茶馆的人一样,整日打牌或吹牛度日。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只是选择种地,更是选择了自己想过的生活。他们有勇气无视旁人的闲言碎语,选择最朴实的劳作,来慰藉自己的身心。
而,最真实的生活,对自己最大的犒赏就是每日心安理得做自己选择的事情。也许,我们没法理解作者尼娜,离开屏幕,离开互联网,为何要去做凡事要亲力亲为的木匠工,我们尊重,他们为了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选择,去不断实践。她靠“木匠”和现实有更深的链接。
在人生这个不断修行的道路上,你注定有很多师傅,他们可能冥冥之中注定是给你指引的,但是最终的选择,终究是你自己。《木匠手记》中的玛丽,是作者尼娜的老板,也是她的精神导师。整本书中,她的话寥寥无几,但总在作者觉得最沮丧或者无法继续下去的时候能给她指引。
她说“你并不糟糕,你只是需要上百次的练习。”就算知道尼娜是一无所知的菜鸟,也从不在言语上打击她。
你个胆小鬼,都不敢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1.成为你做的工作。
这句看似禅宗的话,其实道明了最基本的道理。
书中,并不只是简单的阐述每次作为木匠做的活计。关于某些工具,信手拈来的希腊神话或者典籍让人信服。比如说关于台阶,并不是简单的做一个类似于台阶的样子让你能迈开步子走上去。援引经典,让你了解木匠的基本常识。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写道:“我认为台阶的高度,应该限定为不高于十英寸,不低于九英寸这个范围,这样上台阶就不会很困难。台阶的踏板宽度不应该短于一点五英尺,不应该长于两英尺。”
虽然作者并没有建造金字塔或者巴特农神庙这种伟大的建筑,只是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到的台阶建好,合适规范的尺寸,方便人们使用,我觉得这就很不简单。你以为,是你成就了自己的工作,却没想到自己的正是被自己所做的工作所成就的。
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生活的态度。
2.有种树上春树的坦诚和真实。
其实,我是顶喜欢读故事类的书,有情节,起伏跌宕能勾起自己的兴趣。
但是《木匠手记》这本书,读着读着,仿佛跟着作者每天去到不同的空间去穿梭:或是修建露台,或是进入杂乱的厨房,或是在浴室敲敲打打……这些我们每天都可以进入的空间。但是又是与我们日常熟悉的不同。
仿佛我们在窥视别人的生活,带着新奇和假装毫不在意。其实,内心是期待的,甚至是有点雀跃,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谁让你放着好好的办公室工作不做,去做苦力的。
但是读着读着,被作者的真诚所打动,她没有刻意的说木匠的好或者不好,只是真实的记录自己的不同状态的情绪和经历。这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反省。对自己,也是对家人。
《木匠手记》这本书,给人很舒服的感觉。就像和十多年前,读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没读之前,是抱着对书中某些不可描述,但是又心知肚明的场景的期待和忐忑,但是读完后,觉得,以“小黄书”的噱头来引爆读者眼球的简直是侮辱了这本书。
树上春树所描写人物的情感在某些时候,是完全符合大多数人的情感的,不偏不倚。不由地细想:为何作者能如此揣摩人心,亦或者是,他只是简单的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
E.B 怀特在《人各有异》中关于自由这样说到,“……我始终直觉,人与自己订有极其重要的契约,必须保持自我,又能容忍万物,独立自强,凭借着与此一星球的偶然遇合,随机应变,又像猎犬一般执着,不离不弃。”
作者尼娜本职是写作,现在换行做木匠。二者唯一的共性就是:都需要耐性和练习,两者都要围绕着把某些事情弄对,弄好而去反复思考。木匠要靠不断的实际操作来磨练自己的手艺,而写作需要不断地修改文章来让自己满意。
五年的时间,证明,她的选择并没有错。从最开始连卷尺不会用,甚至一个螺丝钉也不会敲,到后来能成功的给自己父亲做一个书柜。
你个胆小鬼,都不敢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3.在脑海中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子,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社会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自我认同和被别人认同。这并不矛盾。作者尼娜和常人一样,渴望被认同,但是又害怕被人评论。但是她有了很好的为自己开解的方法:开始在脑海中为自己建造房子。
话说,我也曾经有过这个念头。在读亦舒的小说的时候,总是被她的大通间而吸引,整个房间全部打通,一张床,一张书桌足矣。如果你还不确定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先设计自己的房子。
首先,确定在几楼,布置好楼层平面图,建起墙壁,设计地面瓷砖,书架和卧室的窗户,厨房的橱柜,工作台和食物储藏室,考虑门槛,照明和温度的问题。从骨架结构到底下的托梁,从铺地板到安排好墙壁和窗户的位置,以及具体如何搭框架,安装等步骤,一直到浴室上方做一个天窗。
甚至可以想象:自己从一间房走到另一间房,寻找正确的移动路径。是按照各种功能分割开各种房间,门廊,墙壁和空间,还是大通间。想象地板是装巴西胡桃木还是橡木地板?
只有考虑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或许能激发你去朝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努力。
现在依然还是木匠的尼娜,并没有因为放弃之前的传媒行业,而放弃写作,她在做木匠的同时也经营自己的博客,用文字记录自己作为一名木匠的经历。如此,才有几年后的《木匠手记》上市。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一直朝着自己想过的生活而努力。
她依然觉得这份工作足够新鲜,对这份工作保持着足够的热情,正如她对生活一样。现实中,书写就像是木工,不断得帮我们打磨生活中的凌厉。
奥维德写道“曾经的东西已经不再,曾经不在的东西变成现实。更新是时间的命运。”我们都处于未完成的状态。
我们还可以继续创造自己,如果你是胆小鬼,请继续现在的生活。
如果你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像《木匠手记》作者安娜一样,随时都可以,决定权在于你。
你个胆小鬼,都不敢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大拜碎碎念:
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让人羡慕还是自己真心享受其中的?
这是一个选择题,但是最最基本的初心是:你得明白自己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我想去读读奥维德的书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