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在冠礼之后获得执政大权,在内政上,剪除了嫪毐和吕不韦的势力,稳固了朝政;在军事上,在李斯的提议下,提出灭亡六国,天下一统的总目标。
这个目标得到秦王政的青睐,起初这个计划并没有多大的进展,秦王政并没有多大的信心,没有感觉到这个战略的可行性。
为了增加秦王政的信心,李斯对当时的六国进行了分析:
韩国:除了在韩昭侯和申不害的变法下有短暂的辉煌,在战国其它时期一直排在七国最后。到了秦王政初年,韩国疆域只剩下都城阳翟与其周围十多个中小城邑。
赵国:本为北方强国,曾在赵武灵王改革下,国力可北抗匈奴、南抵楚国。但在长平和邯郸之战后,赵国基本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魏国:曾在魏惠王时代威慑整个战国,之后却屡受强秦打压,疆域不断缩小。后虽有信陵君窃符救赵,重拾魏国威望,但魏安釐王昏庸,罢用信陵君,从此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
楚国:战国前期吞并越国后,在南方一直独大。但在白起攻陷楚都郢都之后,楚国屡次迁都,大大挫败楚军士气,此时的楚国和齐国一样,空有区域性强国的称号,已经没有单独抗秦的能力。
燕国:它的强盛时期来自燕昭王时代,外用苏秦,内用乐毅。但在燕王喜当政期间,与邻国赵、齐长年混战,劳民伤财、国力耗损巨大,最后国力勉强强于韩国。
齐国:齐威王时代曾称霸东方,但在乐毅连拔齐国七十余城后,之后虽有田单用火牛阵挽回颓局,但齐国从此衰败已成定局。之后的君主都是无能之主,也无贤人能臣,已失去了复强的能力。
这些分析确实增加了秦王政灭亡六国的信心,虽有“一统天下”的伟大构想,但也要面对六国合纵的难题。早在几年前,秦国便分别被信陵君和春申君统领的合纵联军直逼函谷关。
这个担忧在之后的一次对抗的合纵联军战争中,得到解除:
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xuān]率领的合纵联盟,在合纵军中,并没有燕和齐,四国联盟在逼近咸阳,却因为各有私心而迟疑不前,在楚军退兵之后,其它三国也各自散了。
李斯看到了六国之间的团结是脆弱的,为了顺利灭亡六国,提高各个击破的可能性,李斯继承了范雎当年的策略——远交近攻。
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这是一个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战略步骤。
秦王政看到这,虽然有理论支持,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没有熟悉军事理论的军事家,这很让秦王政棘手。
为秦王政解决这个难题的是尉缭。尉缭是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尉缭子》,是《武经七书》之一。他提出的统一战略和李斯的想法是一样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除此,他还建议秦王政不要吝啬财物,用这些财物去贿赂各国的权臣,在各国培养亲秦势力,以此来扰乱六国的合纵想法。
秦王政很信任这策略,在李斯、尉缭及一班臣子的支持下,把一统天下的第一个目标指向了——最弱小的韩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