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桃桃
原创首发公众号:浅秋文学
做有料、有温度的文学平台
说民国,谈女子,怎样都绕不开一个陆小曼,一个被胡适夸赞为“北平城不得不看的一道风景”的女子,一个被郁达夫称赞为“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的女子,一个被徐志摩深爱了一辈子却被身边好友恨了一辈子的女子……
太多的八卦,太多的偏见,早已模糊了人们对她的印象。
但即使隔了那么久望过去,仍能看见,陆小曼的名字前影影绰绰的飘着一缕烟雾,是了,那是鸦片燃出的青烟。
1903年,陆小曼出生于上海。
父亲陆定为晚清时期的举人,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得以学生。回国后,在国民政府财政部供职,同时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始人。
6岁时,陆小曼随母亲赴北京依父度日,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她15岁时陆定专门为她请了一位英国女教师教授英文。
天赋极好,加之父母的精心培养,长大后的陆小曼才华横溢,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用为外交翻译,逐渐名闻北京社交界。
这个时候的陆小曼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不是明星,胜似明星,既会作诗,又精通英、法两语,更擅长笔墨丹青,
甚至,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上天好像很不得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赋予她,当然也包括一幅好的皮囊。
连张幼仪也不得不赞她:媚眼诱人,秀发缠绕。她莞尔娇柔的笑容,俏皮流转的眼波,都成为北平城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
然而,过度的追捧,会让人迷失其中,无法自拔。过惯了被人追逐、高高在上享受宠爱的日子,如何能接受人生中出现的不完美呢?
1922年,19岁的陆小曼离开学校,奉父母之命与王赓结婚。
一个声名赫赫、有情有义的高富帅,放在今天,该是多少女孩儿竞相争夺的对象,可是陆小曼并不满意。
在这桩婚事里她完全是被动的那一个。当蜜月的激动渐趋平静后,她渐渐发觉自己并不快乐,结婚第三年,王赓被任命哈尔滨警察局局长,王赓要小曼随同前往,陆小曼就到哈尔滨住了一段时间。
但是陆小曼在哈尔滨住不习惯,不多时,与王赓两地分居,因此与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这个时候徐志摩进入了她的生活,作为王赓的朋友,受其委托,在陆小曼想去玩时,他前去陪同。两人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与小曼越接触,他们感情陷得越深。可是,"我们相识在不该相识的时候",陆小曼陷入无限的伤感。
然而,一直以来,她追求的都是极致的自由与快乐。不开心便分离,似乎成了注定的结局。为了更好的与徐志摩在一起,她打掉了肚子里王赓的孩子,也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可是她真的会幸福吗?
不被人祝福的婚姻,新婚的甜蜜过后,还能剩下什么呢?
为了缓解打胎落下的疼痛,她渐渐有了阿芙蓉癖,无论是容貌还是外在形象,都不免染上了一层灰败。同时,陆小曼奢侈的生活也加重了这个家庭的经济负担。
徐志摩只好到各地讲课,休息之余写诗文赚些稿费,甚至最困难的时候,还去给别人介绍房子,赚取微薄的中介费。
都说女人的心是水做的,放在任何一个女性,看见丈夫如此奔波劳碌只为满足自己的一些完全可以舍弃的习惯,大概都会心疼不忍,从而劝阻吧?但陆小曼似乎不能归于这一类。
她割舍不掉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愿随徐志摩去北京,为了迁就她,徐志摩只能来回奔波,久而久之,难免抱怨。
婚姻的最后几年,争吵多于甜蜜。陆小曼似乎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有一次直接用烟枪打掉了徐志摩的金丝眼镜,再爱你的人,也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折磨,总是一个人的付出,也会让人疲累,
于是,徐志摩负气出走,空荡荡的世界,一个人漫无目的的游荡。
谁知,这一别,竟是永恒!
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因大雾影响,在济南触山爆炸,当时身边唯一的放着的是陆小曼的画作《山水画卷》。
在听到噩耗的那一瞬间,陆小曼一下子就老了,巨大的悲伤淹没了她。不是不爱,只是活在在自己的世界里天真的像个小孩,不懂得爱情也需要付出与陪伴,如果不珍惜,再爱你的人,再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也会统统失去。
最后,还是无缘再见爱人一面,徐志摩的双亲、朋友怨死了她,也恨透了她,就连追悼会都被赶了出去。无奈,后悔、怀念、痛苦……种种情绪难以言说,只有写下一幅挽联送去: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自此,她不再流连于灯红酒绿,不再出入社交场所,往后余生至只用心做好一件事:怀念志摩。
她花数十年时间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让更多的人能看到这个洒脱不羁、文采斐然的风雅男子。
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懂得,只有失去之后才会珍惜,失去爱人的陆小曼,终于学会了爱。
原来,所谓爱情,不过是两个人互相迁就,互相理解,就是有那么一个人能够让你甘愿放弃所有、改变自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样的痴绝,或许能换回徐志摩的原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