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605d93ad25f87775.jpg)
经过风起云涌的反秦运动以及4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后获胜,建立起汉朝,可全国人口从秦初的2000多万锐减至400万,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就连王侯将相的座驾只能配牛车。汉高祖刘邦也不得不过起紧日子,减少开支,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策略,轻徭薄赋,藏富于民。
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孙子汉景帝更是将“与民休息”的国策推向极至,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到汉武帝刘彻继位时,国力已大为提升,国库充盈,可分封的各个王侯也做大做强了,对中央形成威胁,而且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成为随时可以被点燃的火药桶。刘彻急需进行社会变革,尤其是政治方面的转变,于是广招天下贤才,听取他们的意见,此时大儒董仲舒进入了他的视野。
董仲舒,河北景县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聪颖过人,且以学为乐,整日手不释卷。他的父亲心疼儿子,为其建了漂亮的后花园,可董仲舒从不去游玩,留下了“三年不窥园”的典故。青少年时期,他曾在山东的德州读书13载,为其日后成为一代鸿儒奠定了基础。董仲舒之所以能博得汉武帝的青睐,源于其鲜明的政治主张。
董仲舒首要的观点是“大一统”理念。他认为,国家应高度集权,避免地方权力过大,防止出现分裂的苗头。而强权的根基在于统一的意识形态,要用唯一的思想统御百姓的头脑,因此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略,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信条来规范社会道德,从而让儒家思潮深入人心。这一提议正中刘彻下怀,由此被定为确保江山永固的法宝。
董仲舒还大力倡导“德治”思想。汉武帝好大喜功,对外连年征战匈奴,对内施行严刑峻法,社会矛盾突出。董仲舒认为,要想让封建统治长治久安,就得缩小贫富差别,走共同富裕之路。他建议: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不许官吏与人民争利,盐业、金属业都由百姓自己掌控,降低赋税,减少徭役,减轻民力消耗。这些主张大部分被刘彻采纳,使得汉王朝愈加强大。
董仲舒最为高明之处在于,他借“天人感应”之说限制皇权。都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可天子则无法可束,皇帝犯了错,顶多下个“罪己诏”了事。如何规劝皇上历来被视为雷区,而董仲舒巧妙地规避了风险。他讲,如果皇上胡作非为,就会触怒上天,将遭到天谴,用天灾人祸惩治皇帝。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一套神乎其神的说辞的确能让帝王有所戒惧,私欲得以有所收敛。
儒家思想占领2000多年封建王朝的上层建筑,始于董仲舒的政治主张,所以其被尊为“董子”。现如今,他在德州读书的地方,已修建起规模巨大的“董子园”,其中有董子读书台、董子文化街、柳湖书院、聚贤阁、安德亭、广仁楼、弘义楼、崇礼楼等众多景点,成为人们深度感受儒家文化的好去处。置身园中,清渠长流,繁花锦簇,令人心旷神怡,更有高大的董仲舒像,让人忆起他的丰功伟业,其为君出谋划策,其为民趋利避害,天地良心,古今一董子。
2023.6.2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311560c02baaf8d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82831/4c5079a9757e8a0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