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把人生变成一场盛大的自我骗局

别把人生变成一场盛大的自我骗局

作者: 良大师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0:26 被阅读381次

    先讲三个小故事。

    一、高尔夫球场的争吵

    前段时间,我在高尔夫练习场练球,听到旁边球道,一名打球的顾客和一名球童争吵。

    原因是,那顾客说自己七号铁杆能打150码(这是业余较好水平的一个标志),但是旁边的球童看他打了几个,指出,根本没到150码,球的落点明明离150码的标牌还有段距离。

    结果这顾客有点不高兴,骂骂咧咧说:“你瞎了眼吗?明明过了150码,我再打几个给你看看。”

    我也看了下,他打的那几个球,确实没一个能超过150码的。

    但是,球童貌似学乖了,连忙说:“哇,这次远了好多,果然都过了150码。”

    于是,那顾客满意了,说到,我就说能打过150码,你还不信?

    二、很少人想听到真正的建议

    我的微信后台,经常会收到读者的留言,很多是来咨询建议的。

    只要有时间,我会帮对方仔细分析一下状况,提供客观的咨询。

    但有时竟会引发一场不必要的争论。

    就如前段时间,一位读者,和我交流,他有个机会,从销售转运营,问我的建议。

    我对他的公司我有点了解,运营实力很强大,可以学到核心技能。

    反之,销售的核心竞争力在逐渐丧失,而且也不具有成长性,所以建议他去运营。

    我提出这个观点后,马上招到对方的反驳。

    他认为:运营收入少、太机械、太教条、个人存在感也不强......

    销售却能见到市场真实的一面,和人打交道机会多,有很多成功人士就是从销售成长起来的......

    我们争论了很长时间,最终我还是松了口。

    毕境是别人的大事,我又不敢打包票在运营一定好,最后只能说,你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吧,如果觉得适合在销售,也不是不可以,不要放弃成长即可......

    对方似乎马上爽朗了,说到:“嗯嗯,我想徐老师应该会支持我的决定。”

    听完这话,我突然意识到,他心理已经有了答案,那为什么还要来咨询我呢?

    三、人为什么很难独善其身

    我一位发小,在内地银行工作,因为经济犯罪被判了几年。

    前段时间出来,我和他聊了很久。

    他说一开始时,提心吊胆,第一次和一个前辈帮别人“处理”贷款时,对方塞给两人各一个红包。 

    前辈很快收了起来,他却推脱。结果,那前辈把脸一板,说你是不是很有钱啊?

    发小有些怂,收了红包,但一晚上没睡着觉,那时他就觉得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会进去。

    可是,越往后,他越相信不会有事儿,因为身边的人都这样,大家不都挺好的吗?

    别人有比自己级别高的、还有智商高的,人家肯定会权衡利弊。

    既然他们都在做,就说明这事儿没多大风险。

    于是,他胆子也越来越大,越来越不相信会出事,结局还真是让年轻的自己一语成谶。

    快和发小聊完时,他突然问我:

    “你说这人的认知,不是该随年纪增长,越来越成熟吗?我怎么会比年轻时还嫩呢?”

    如果说人类是唯一会自我欺骗的动物,你应该不会有意见吧?

    正如上文所讲的三个故事,属于自我欺骗的三个类型:

    自我麻痹、自我辩解、集体沦陷。

    1. 自我麻痹

    第一个故事,强迫别人承认自己能打150码,除了自己心理舒服点,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根据我的经验,这类人一旦下场,会打的极烂。

    因为他们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选择杆时,会拿小一号,显示自己击球距离很牛逼,但最后的成绩会给他们当头棒喝。

    这类自我欺骗叫做自我麻痹,典型表现是,排斥显而易见的真相,不愿接受真实的自己。

    有一项实验,请了一些烟民和非烟民,播放一段关于吸烟危害的录音,需要受众认真倾听并记录。

    但是实验者有意在录音里加入一些干扰杂音,受试者可以自行调低杂音。

    最后发现,非烟民因为听不清内容,便会去调下杂音音量。

    而烟民们呢?他们会置之不理。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们会有意避开和自己有关的坏消息,特别是坏消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时候,人们便会刻意关闭一些感官,好让自己拥有一种安全感。

    这其实是一种生理调节机制,在认知调协方面有一些积极作用。

    但是,多数时候,弊大于利。

    越是孩子成绩不好的家长,越是害怕开家长会,也很少和老师沟通,因为每次见面,都是在提醒自己孩子不够优秀,所以,还不如不见;

    越是工作经常出状况的员工,越是躲着领导,因为害怕领导当面指责,所以躲得远远的,更安全一点;

    这些行为,貌似让你片刻安宁,但是积攒下来,终将会组成一记重拳将你撂倒。

    所以,不要成为把头埋入沙中的鸵鸟,而要成为敢与猛兽搏斗的平头哥。

    我见过众多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共同属性,大都如此。

    2. 自我麻痹

    第二个故事,后来我想明白了,很多人来咨询我,并不是真的来听建议的,而是来找认同的。

    他们心中已经打定了主意,如果我认可,正中下怀;如果我不认可,就想办法说服我,直到我认可为止。

    所以,现在想来,他们不是在反驳我,还是在反驳另一个提出意见的自己。

    这类自我欺骗叫做自我辩解,典型表现是,心里先锚定一个决策,再去为决策寻找支撑依据,与此同时再相办法扑灭相反的意见。

    有一个试验,将支持死刑和反对死刑的受试者分为两组,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正反证据,即有支持死刑的丰富证据,也有反对死刑的丰富证据。

    结果,两组受试者的意见并没有趋向统一,相反,分歧更深了。

    那些之前就反对死刑的人,因为掌握了更多的证据,而更加坚定,反之亦然。

    也就是说,他们只接受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将反方证据当成谬误,根本不去采纳。

    这是多数人的一个特点,先固定自己的观点和决策,然后寻找证据将其合理化。

    正如那些不努力的人,往往拿阶层固化来说事,几年后,果然没长进,去是说,你看阶层果然是固化的吧?

    也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讲的那个案例,一个女人认定男人全不是好东西,一定会家暴。处处逼将第二任老公,最终老公忍无可忍,给了她一记耳光。于是女人终于加固了证据:“男人果然没有一个好东西”。

    你看,人生的很多悲哀都是这样来的吧?

    就像连岳说的那句话:

    “你不按照你想的方式去活,那你迟早会按照你活的方式去想。”

    3. 集体沦陷

    第三个故事,集体和环境对一个人的认知改造是潜移默化的,而这种改造也是深刻的,能让你否定曾深信不疑的东西,也能让你相信堂而皇之虚假的东西。

    这类自我欺骗叫做集体沦陷,典型表现是,受外界干扰,而失去了独立属性,放弃了思考和选择权,随波逐流。

    关于自我欺骗的集体沦陷,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挑战者号失事。

    当时调查结果让众人大知一惊,造成灾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个人所为,而是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整体行为。

    本来这次飞行根本没有载人的必要,但是载人飞行器这个概念更有吸引力,能刺激政府花更多的钱,因此NASA所有的人,都默认了这个潜规则,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哪怕明知道这次载人飞行存在很大的风险。

    NASA里的人都是什么人啊?多数都是科学界的精英,受过高等教育的,难道他们都只为以钱,而出卖良心?

    可能存在这方面的因素,但应该不是主流。

    在调查中,很多人掩面而泣,后悔不已。他们都表示,一开始确实觉察出了这种风险,但是看到没人提出质疑,所以也就默认这种结果,忽视了这种风险。

    美国科学杂志《自然》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结论:个人的认知和智力水平,在群体的裹挟下会迅速降低。

    这也印证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的那句名言: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4. 解决方案

    你可能会问,对于自我欺骗是否有好的解决方案?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别找替罪羊》,是由美国亚宾泽协会撰写,专门针对自我欺骗这个现象,进行了一番解读。

    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不是传统论述式写法,而是更像一部小说,讲述一位职场精英的心智成长过程。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把自我欺骗,比喻关在一个盒子里,我们终身的努力方向,就是跳出这个盒子。

    以下就是我摘录的这本书的6个解决方案:

    不要试图变得完美,努力去变得更好;

    不要寻找他人的盒子,寻找你自己的;

    不要抱怨别人在盒子里,努力让自己留在盒子外面;

    当你发现自己曾经在盒子里,不要放弃,继续努力;

    不要担心别人是否会帮助你,关心自己是否能帮助别人;

    不要关注别人做的错事,关注你自己能做什么正确的事。

    建议你有机会可以读读这本书,但是说明两点:

    一、这本书的销量和我一毛钱关系都木有;

    二、如果你指望看完就能醍醐灌顶,那么可能会失望。它就是一本床头小书,通过故事趣味性的讲一些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把人生变成一场盛大的自我骗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ru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