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司跟我说,如无意外本月1号就能批我转正了。
我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不禁想起当初HR跟我说“入职3个月后如果表现良好,可以提前转正。”其实我也不奢求把试用期缩短一半,但结果却比原来的更多了半个月,一直拿着80%的薪水,心理落差还是蛮大的。
关闭聊天窗后,我发现自己内心平静得如秋夜的湖水,不喜亦不悲。
不喜是上面提及的原因,自己工作认真却不积极,通过试用期本就意料中事,有什么值得高兴呢?
不悲则是因为,决定考研的我最多也就再拿1-2次工资,转正的早晚、工资的多少都无法泛起一丝涟漪。
趁着完成任务后的空闲,我把前天写的文章《羞于谈论“自己”的中国式父子关系》中的错别字给修改了。虽然文章没有阅读量,但这也是一个文字洁癖患者所不允许的。
看到文章我开始在心理盘算着,到底何时告诉父亲自己考研的计划。这时电脑的微信图标在闪烁着,原来是母亲找我了,说的恰恰是关于这件事。她说:“我跟爸爸提了一下你读书的事,他很支持啊,你有什么想法放心的跟他谈谈。”
我顿时有种“清空回收站”的舒适感,但嘴上却说:“这种事我跟他说就好了呀。”
“比刚果金刚石更硬的,是男人的嘴。”——我自己说的。
在和母亲接下来的聊天中发现,她和我有一种共识:大多数父亲都会把经济方面的支持放在第一位,而孩子的情感需求会放在次要或更靠后的位置。
我心想,这和中国人赞扬内敛含蓄,喜怒不形于色等不无关系。
我不由得回忆起小学时期的一件往事:
那是一节思想品德课,老师讲述的内容细节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我只记得那节课的主题是“父母”。当时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我产生了“父母照顾我很辛苦,给我供书教学,爱我疼我对我好”等一系列想法。
可能是亏欠感,也可能是感恩,抑或两者都有,我竟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偷偷哽咽!还好当时没有人发现,不然得大出洋相。
控制不住眼泪和笑容,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我当成缺陷,它代表我一个懦弱,或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但当我逐渐长大,我才发现感性其实是上天赐予的礼物。
的确,【敏感】有时候会给我带来不便,承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但我更庆幸自己拥有共情他人,先从他人的感受而非理性现实思考问题的能力。
它能使我态度温和,它能使我保持善良,它能使我懂得观察。
“接下来怎么打算?”母亲对我说。
我想了想,说:“考研教材这几天就到,我看看内容评估下复习强度,再决定什么时候辞职全身心准备考研吧。”
下班回到家,吃饭过程中父亲说:“你妈妈跟我说了你想读书,我是支持你的。既然你自己有这个想法,做好计划就没问题,经济上的事你不用担心。”
虽然父亲的重点仍是物质上的,但我知道他是支持我的,这点已经足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