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总会感受到来自于人们身上的一种无可奈何。我较真去查字典,最主要的解释是:不得已。
当今世界,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畅谈理想成为热门话题,随之出现的就是无奈、不得已。来访者中,无奈的少年背后跟着不得已的家长,万般无奈之下寻求心理协助。
我在上海的朋友,偶尔分享美食度假,晒个聊天记录里面也都是精英。前几天也刚刚抒发无奈之下为了生活。
为了生活,我细细品一品这四个字,怎么有一种否认意味?在企业家学者连续谈人生谈理想节奏中,仿佛为了生活就是入不得厅堂,除非下厨房不可。我在咨询工作中倾向于存在人本主义,会与来访者讨论理想,会陪伴来访者一点一点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个过程不容易。

之所以不容易,很多时候就产生于嫌弃自己。评价自己不够好,学业不优秀,做事不够好,性格有缺陷,很平凡…
我于是对朋友说:“为了生活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愿意行动起来为自己生活买单,更是有能力的表现。你一直通过工作创造社会价值获得支付能力,已经做的很好。”我这位同学好像发现新大陆,竟然问“是吗”我:“难道不是吗”?
为自己的生活需求,例如“柴米油盐”“房子”“车子”而努力,这是很正常的。会有人喜欢吟诗作对是高雅,就会有人喜欢康宁富足是烟火,这并不矛盾。不可否认,有一部分人被所谓上层建筑的风景迷惑甚至蛊惑。他们的误解在于,不接近高级需求就是低俗不入流,不得已而为之就是“苟且”,为了房子车子就是虚荣。虚荣是指表面荣耀与虚假荣名,坦然承认自己物质需求,这是实实在在面对生活。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什么是不得已,为什么为自己生活而努力奋斗要不得已。为自己还会不甘心,那么谁还值得我们为之付出?这里是值得思考的。
近些年很多人提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听到更多人对自己的底层需求摇头无奈叹息,向往需求金字塔尖那个“自我实现”。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令我想到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一眼望上最高层,王安石有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并不是非高层才是人生,人生本身即是有意义。
如是我闻,上学就被期望考清北,读书最好拿第一,喜欢美食就要成为大厨,弹琴要拿十级,喜欢生物要成为教授才有出路…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者,大有人在。在向往“人上人”这张大网覆盖下,谋生显得微不足道,最正常最基本的人类活动,反倒成为多数人不屑一顾甚至妄自菲薄的理由。
我更想说的是,认真谋生是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勇敢者的游戏,很可贵,会距离自我实现越发靠近。有“谋生之道”四字可以证明,谋生值得积极对待,是不可撼动的根本,亦是有道可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