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间就换了季节。
沪上前天还夏日炎炎,走在路上恨不能射上几个太阳,家中冷空调依然不知疲倦地工作。到晚上秋风四起,半夜秋雨淅沥,第二天晨起,气温骤降十余度,忙不迭出门前裹上风衣。
在城市里生活,对大自然最贴切的感受,莫过于季节的更替吧。气温的变化带来的切肤感受,天空变的开朗,云层薄薄一片铺开,显得秋高气爽,不像夏季大朵的云层厚实。
换季换的反复时,大家对穿衣这件事显得最没共识。有人说是“秋水共长天一色,T恤与棉衣齐飞”。只有到了深秋,大家才默契起来。
从这个角度看,即使人与人之间再多不同,终归还是归属于整个大自然系统,共同对自然中的季节更迭做着类似的反应。
这个季节通常做的事情,少不得说说秋游。我们总是喜欢比较的,季节也不例外。四个季节最喜欢哪个?从宜人角度来说,春秋算是有着最舒适气温的季节,于是出行也大抵安排在这两个季节。
秋游,要从小时候说起。
小城的秋游选择有限,老师们带着小学班上学生、大伙带着零食,去哪个就近的小山上爬一爬就算完事。那时自己一热就容易红脸,至今还留有两张照片,有一张是几个女生围绕在班主任身边,其中我扎着俩小辫、圆脸红的有点发黑。可惜老师已经斯人远去,只能祝家人一切安好。
到了初中,依然是爬山,不过加了一项有难度的团建活动,自己带上锅碗瓢盆做饭,乐此不疲。
再到高中,班主任带着驱车去到了长江边,说是要带我们看看源头。记忆有些模糊,唯留下的咧嘴大笑照片能触发记忆。
大学时期,就是社团组织秋游了,说到底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结伴同游。最多的是与笛箫协会的朋友们一道。带上笛和箫,在某个景区临水边,社友们就能吹将起来。现在想来,也是率性。
研究生时期,还真有一次老师带着出游。大约是研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实务的教授老师,带着班上二十来人,驱车去了保税区,说是想带我们实地感受一下。路程颇远,进了一道门,戏称“从此进入关外”。区内安静,其中一个大棚内放置着很多铜料。出不远爬上附近小石头岛,往下看是一片海港,于我是难得的体验。
……
对秋天的印象,除了秋游,便是几个传神形容秋天特点的词。
“秋高气爽”。总让我想起湛蓝天空及白云点缀,空气清爽,弥漫桂花香。高中时,就曾在语文课上,被窗外的天空打动。
读大学时,校内有山、校外临湖,四季如画,风景极佳。秋季是我的最爱。从樱顶往下眺望,真切体现一个词,层林尽染。
海子写,“秋天到了,王在写诗”。大抵说的是秋高气爽的场景下吧。
穿插其中的,便是“秋风萧瑟”。到了深秋,尤其是下雨时节、天气阴沉、落叶满地,简直就应了“秋风萧瑟”的形容了。如果再遇到一些小挫折,心境更是如此,到底是情由心生。
这是秋天的两面派。一面乐观开朗,一面低沉阴郁。不像春天总是生机、夏天无非烈日、冬天一如寒冷。这样看来,秋天可算是最有特点的一个季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