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将入相、文治武功——中国好男儿
(反驳“娘炮白面是中国文化”说)
现在有人说“白面男人”才符合中国男性审美,还说这是中国文化。甚至还有传闻,某参加重大会议的代表提诸如此种建议。
你说的是哪门子文化?
说这种话是对大众的严重误导,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我们必须坚决抵制!
我们也切不要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商业化、娱乐化、快餐化的电影电视剧所影响。
秉中守正的中国文化,其好男儿、英雄的形象也必然是文武双全,是至中至和的“文武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好男儿就该是六艺皆通、文韬武略、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英雄,不是单一饱读诗书、舞文弄墨的文人形象。
所以,自不用多说,中国文化里,中国男儿一定更不是面首形象,一定更不是“娘炮”形象。
这里要将“文人”概念与面首、娘炮严格区分开,文人气质是中国男儿气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面首、娘炮则属历史和时代的意识畸形产物。
男儿披上战袍、提起宝剑就是勇猛无比的虎狼,脱下铠甲、穿上长袍则秒变谦谦君子,诗词歌赋、棋琴书画一点也不虚。
今天,党和人民对青年的要求,同样是这种深沉的文化传承和要求。毛主席早在新青年时代的话则更通俗,
就是——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历次重大会议上都对青年提出殷殷嘱托,同样是德才兼备、立身做人的要求,同样是“文武统一式”的要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的本性显得粗野,而文过饰非又显得虚伪漂浮,文与质非得相辅相成不可。
质是内在本质,文是外在形式,人得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君子。文武双全,“武”虽也是外在形式,但“武”也对应“质朴的本性”。
所以,文、武也是相辅相成的,文武双全也必然成为君子的要求。
在孔子那个年代,他就要求其文质彬彬的弟子们六艺皆通,“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直至宋朝,仍然如此。六艺是基础,是孩子成年前必须精通的科目,古人“大学”以前的“小学”阶段就要学这六艺,准确说是八到十五岁学习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君子就该文武双全,我们的文化并不缺乏尚武精神。
君子佩剑本是武器,却成了礼仪和身份的象征,剑就是一种文武结合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剑有灵性、剑比君子,帝王公卿士大夫都要佩剑。
历代帝王也都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的形象,屈原、孙武、管仲等也都是文武双全的形象。
《三国演义》赞关羽,“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东吴大都督周瑜,他是三军统帅,他还是历史上有名的“音律大师”,小姐姐弹琴有瑕疵,他听出来并示范指正,留下“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
中国好男儿、中国式英雄该像关羽、周瑜等那样,亦文亦武,是文武统一的化身。
秦汉时期,尤其到了唐朝,这种“文武统一”发展到了极致,这就是“出将入相”。
唐朝在外征战的大将军,入朝后同样会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同样要商讨国事、治国理政。
甚至,好男儿、英雄还得长得帅,唐朝科举制度还有个类似面试的环节,对长相就有要求。
到了宋朝,受程朱理学“重义轻利”“存理灭欲”等不好的思想的影响,文、武则被严格区分开了,且变得抑武重文、偃武修文了。
而且,此时也把美女与英雄人为分隔开了,从此,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明清小说里,中国好男儿则成了“无性男人”,跟女性有染便称不得英雄,所以他们注定成了孤独的英雄,梁山英雄武松只能“不近女色”了。反倒是美女要委身于那帮地痞、无奈和流氓了?
程朱理学影响下,社会形成强大的“禁欲主义”,女性遭受歧视、贬低和禁锢了,于是开放包容的唐朝中国文化下“露胳膊露腿”的时尚小姐姐不见了、骑马打球(打马球)的小姐姐不见了。
自古美女配英雄,什么时候开始美女成祸水了,什么时候开始英雄必须要远离美女了?
自宋代起,武官也多被描述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人,是暴力、冷酷、不值得信任之人。
而文弱书生往往又是病怏怏的存在,必要时还得靠女子搭救,来个穷书生遇上富家千金或遇到白狐的唱段。
这样的男人连女人都保护不了,反过来还要被女人保护?这样的男人显然不是中国文化里真正的中国男人的形象。
在宋明理学之前,文武统一就是中国好男儿的标准,而“纯粹的文人”其实也不纯粹,也会以浪漫的笔法做着仗剑天涯的梦,也有人会随军出征,担任类似参谋长或参谋的职务。
唐诗里就有集中展现,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些诗人既是文人,也是军人,当然也有很多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
李白是文人吧?“嫡仙人”李白却以游侠儿自居,离开宫廷后,真的提起宝剑走江湖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即使在两宋程朱理学影响下,依然有文武双全的人不断涌现。
精忠报国者是岳飞,写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柔情还是岳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者就是“文人武将”辛弃疾。中国式英雄就是岳飞、辛弃疾这样的!
娱乐至上的晋朝,清谈著称的“魏晋风度”,其“嗑药”成风的美男子一定不是中国好男儿,一定不是中国英雄。
“四大美男子”中被“看杀”的卫玠,三十发白的潘安,玉树临风的宋玉,单纯的“面白好文”的形象不是真正好男儿的形象,中国好男儿也至少有北朝齐兰陵王高长恭那样的戴着面具冲锋陷阵的大帅哥形象。
现在,有人说向往晋朝,说“磕药、清谈”的魏晋文化才是中国文化(这里将魏晋时磕药成性的男人等同于今天浓妆艳抹的奶油小生),从而意图证明“娘炮化”的男人才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这就是严重的误导!
如果说中国文化下,文武双全是精英和知识分子层面有关好男儿、英雄的意识,那么从另一个侧面,看看中国民间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的?
中国传统剧中,红脸和黑脸才是正直忠义之人,而白脸通常是阴险狡诈之人,或是文弱书生。
老百姓就喜欢黑脸、红脸,这说明了什么?戏剧中关羽、张飞是什么形象?包拯、史可法这样的文官又是什么形象?这可是民间深层心理的英雄价值观的真实反映啊!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纵马定乾坤。六艺皆通、文治武功、出将入相,这才是中国好男儿应该有的样子。
其品德也必然是高尚而伟大的,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必然会固化到其人生和价值观追求中。当然,他们披挂上阵的样子超帅,泼墨弄弦的样子也超帅。
中国好男儿、中国式英雄就是文武的统一体,不是“一是一、二是二”的孤立,而是合二为一。中国好男儿即有侠肝义胆,也有浪漫柔情!
(文:郑郎顾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