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金科玉律》取舍原则3:决心来自于见识2

《金科玉律》取舍原则3:决心来自于见识2

作者: 力法跳跳 | 来源:发表于2023-03-11 18:51 被阅读0次

    2-1 这么说来,将行为归咎于精神品质,仿佛是我们自欺欺人的做法。但这与我们实际上的感觉并不相符。我们自己做某事坚持不下去,但与我们共同起步的人坚持下去了,看起来显然是因为他更具有“坚持”的品质。而我们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也努力跟随,最后也坚持了下来,就是因为养成了这种“坚持”的精神啊。

    从感觉上来说,这是直观的,没有问题。直接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为“精神品质”,然后直接通过学习和效仿某种精神品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确实是可行的。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直接,很简便,不需要太多思考。但是,就像数学解题一样,同一个问题,解答步骤越简单,就越难让人理解和效仿。类似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心算比笔算快且直接,但是也更难。

    将事件的动力归结为精神品质,就暗示我们学习效仿的过程也应该主要学习这种品质。但“精神品质”这种事情,或者说过于简洁,或者说过于抽象,很难保证能凭借其感召力让人学习成功。比如一个企业的老板对事业有极大的热情,想让员工也有这种热情,以形成某种“企业文化”。这时,大讲“精神品质”,拿自己的生活做例子,让员工受到“感召”的手法,虽然符合老板的直观感受,但是可以想象并不会取得好成就。在管理观念逐渐普及的环境下,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个系统的管理问题,而不是一个精神问题。组织集体活动,劳逸结合,绩效与工资挂钩等外在手段,往往比精神训话更能调动员工“热情”。

    2-2 从改进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自己拥有某种“精神品质”,但不应说自己没有某种“精神品质”。上面分析可知,“精神品质”其实是对一类行为和事件的“简略回答”。如果我们自己能做到这件事,那么回答是怎样的就不太重要,毕竟已经做到了,就不需要再找什么客观的原因了,或许是童年的影响也好,或许是外在的动力也罢。因此成功的人解释自己为什么成功,随便听听就好,毕竟说错了也不会让其失去什么。

    但是遇到自己没有的“精神品质”的时候,就不应该考虑直接获得这种品质。因为这个解答过于简洁,没有具体的步骤很难学习。不如找一些外在的动力,催促自己的行为,不再考虑直接“提升精神”,可能才会慢慢解决问题。或者,我们可以将“精神品质”比喻为自己的肢体。关注自己缺失的肢体,并不会让其长出来。幻想其存在的行为,无法让其真正存在。这是更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其他肢体的机能来弥补缺失的不足,或是寻找能替代的装置,或是寻找能掩饰自我缺失的事业领域。

    比如有的人对单调重复的事情感到烦闷,那么与其让其培养“忍受枯燥”的品质,不如让其寻找有趣多变的事情来做,或许等到其真正发现有趣的事情时,再坚持也不是什么难事了。这种奇妙的现象,我们在很多体育娱乐活动中都能发现。对生活中的重复事件感觉无聊的人,有时却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进外人看似无聊的射击游戏、球类运动之中。所谓的“无聊重复”,也不过是忽略了具体情况的简单概括而已,对不同人而言并不一样。

    决心来自于见识,精神品质也可以来自于更加详细客观的原因。要做出改进,从具体客观的步骤来下手,可能比提升抽象的精神品质更值得考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科玉律》取舍原则3:决心来自于见识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wx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