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日,气温骤降,早上醒来,习惯性地泡好红茶,开窗透气。刚进入11月,我所在的城市因为疫情施行人流管控,人们开启“非必要,不出门”的生活模式。立冬的寒气加上“管控”有些令人沮丧。
谁知,快递给我送来意外的惊喜,《留学那些事儿》的样书到了!看着装帧精美,散发着墨香的新书,我一下子就原谅了冬寒和“管控”带来的不快。关门闭户,点亮台灯,埋头于墨迹芬芳的书里。不是作为获奖者,不是作为作者,此刻的我只作为一个纯粹阅读者,怀着期待与敬意叩响《留学那些事儿》的大门。
32位作者,讲述了32个曾经或正在海外的留学生的故事。而那些关于游子与故土、奋斗与挣扎,那些爱的瞬间和对生命的顿悟无不动人。
《走出舒适区,遇见更好的自己》中的杨佳,为了寻得更好的自己,离开北京,去澳大利亚,从农场工人做起,通过农场的工友“丹”,她懂得了另一种人生,懂得了自己生活的局限:“而丹则生活在另一个和我们平行生活的世界,一个我原先没有看到,甚至没有想到的世界。”当作者“带着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天真幻想来到这里时,而对于丹和他的家人来说,这就是生存。”一般而言,当我们习惯于某种生活,在这种熟悉的生活中,我们思维往往因为这样的习惯而固化。
在尼泊尔和美国留学的林同学,则通过两次在完全不同国度留学的经历,学会了“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曾经一段时间我盲目自信,拒绝国外的一些想法,后来我又……”当“……身处不同的国家,我才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白即黑的。”是的,许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某种简单思维模式: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敌即友……时至今日,世界早已是一个多元化世界,当我们面对文化差异时“我们不必完全排斥,也不必刻意迎合”。
相比之下,留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是在家的同龄人很难想象的,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而他们中的多数人需要独自面对这些困难。“一个人在国外的日子,教会我的,不只是生活上的独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人格上的独立”申雨阳同学如是说。
当我再次从书卷中抬头,已是傍晚时分,夜色早已熄灭了冬阳的烛火,拂着风雨停留在院子里。望着城市的阑珊灯火,掩卷而思,“留学”自存在以来就是一个颇有关注度的话题,留学就像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项,也让我们在通过这扇窗户了解世界之后,也更了解了自己,让我们在了解之后反思、效仿、学习别人,然后提高自己。
作为读者,我为《留学那些事》中32个故事与心声感慨、动容,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留学生群体的所思所想所为;作为32位作者中的一员,中国银行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良苦用心深深地感动了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