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市
一大早去赶早市。早市卖菜的,自卖头居多,刚从农家地采摘下来的菜,有时还带着露珠,新鲜、水灵。老农实在,价格合理,吸引了不少附近的居民。因为早市开在闹市区,广场旁,早上7点准时收场。时间一到,眼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佩服早市的管理者,就一手段,重罚。所以,时间一到,摊位前买菜的再多,卖菜的也很淡定,“到点了,不卖了、不卖了”一边说,一边头也不抬的收摊。
因为是早市,年轻人不早起,还要上班,所以,赶早市者,中老年人居多。我就是其中一员,经常光顾早市。在这里,买卖之中,见识人性。卖菜的老农朴实、实在。有些买菜的大妈,从艰苦的年代走来,小气起来着实可爱。比如讲好的玉米,十块钱八个,总是付完钱,再顺手拿一个,一边拿一边还说
“再搭一个吧”
“好,再给你一个,自家地种的,不是贩来点”。
老农也不计较。有时候,如果遇上年轻点的农妇,就不认这一套。就像今天早上,临近七点了,一卖北瓜的中年农妇,一车的北瓜,论个卖,一元一个,摊位前吸引很多人,有要一个的,有要二个的,纷纷付完钱走人,络绎不绝。我也挑选了一个,正微信付款呢,有一老太太选好一个,付款时,就付八毛钱,
“没钱了,就剩八毛钱了”。
“快到点了,才贱卖,钱不够,把瓜放下吧”。卖菜的农妇不耐烦了。
“差多少,我给你付上吧”
我正微信付款,想着给这位老太太一起付上。
“不用,不用”
老太太讪讪的说,又从包里拿出十元钱。我顿时明白了,不是钱的事。其实我特别能理解这些老年人,也不怪他们。不同年代人的身上,总是深刻那个时代的烙印,凸显那个时代鲜明特征。
就像我今天在民政局值班,看着一对对的年轻人排着队等着叫号——离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