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524:一本书出版的背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54872/7ac0bb547aa0b763.png)
“出书,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个来自台湾的作家这样说道,已经在儿童文学、绘本等领域出版过多部专著的他,更正了潭客对出书的想象。
“教学专著的书稿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不过出版社,还要再找,不是合作过的出版社都能接,因为书号是有限的,需要提前预约。”
书号,可是一家出版社的稀缺资源。据统计,我国每年发行的图书有20万册(套),但在2018年之前,可是有30万个书号,相比现在已经削减了10万个。
有限的书号,对于全国580几家出版社而言,仅靠书号赚钱肯定不行,只有出版的作品成为畅销书,才能做到收益最大化。
看上去神圣的书籍也就多了些商业的味道。
一方面,畅销书作家自然成为出版社争取的对象,你就会发现同一个作者的系列书籍,竟然可能出自不同的出版社。
一方面,自费出书,也成为握有书号的出版社创收的途径,当然,前提一样要对内容,做严格的把关,因为如果一个出版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抽检出不合格出版物的话,会递减书号供应30%左右。
“自费出书,国内书号四万左右 ,比起国际书号的两万来说,会贵一倍。 ”提供出书中介服务的编辑说道,“这个费用只含有七八本的样书,自己要印刷的话,自行跟当地印刷厂对接,如果要发行,我们会给你联系销售渠道。”
“如果出版社觉得书稿不错,会跟你协商买断的事, 一次性买断稿费,出版社负责发行的盈亏。”
一个朋友的书稿,曾经就以两万元卖掉书稿,他自己都不知道书的发行与印刷的情况,好像被卖掉的孩子,跟自己毫无关系。
书号受限,即便如此,出版物的寿命,大部分的书籍在市场流通一圈后,最终的归宿是纸浆,除作者之外,没人记起。
有时,一本书背后的命运,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