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夜心事重重,破晓时分才沉沉睡去,似醒非醒之间,“上善若水”这几个字在脑海里久久徘徊不去。今天早晨,天呈青黑,色又渐淡,烟雨缱绻。夏,清爽如秋。撑一把彩虹伞,踏过城门,无须周折,再穿过两扇红漆大门,便把城市喧嚣关到了身后。
此处是祖师庙,为纪念老子而建,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闹中取静,和我性格相宜,常常顺路进来,走走看看,或读一段墙上经书,或赏几支堂角红花,当作小憩。因为熟悉,所以极不熟悉。恰今日微雨,内中无人,随性而入,细细观摩。
进大门紧邻左手侧,就是前殿。青砖,白墙,朱门,一排清竹扶壁,格外醒目。楹联曰:宠辱不惊心似花开花落,去留无意身如云卷云舒。这倒是实实在在的道家思想,用作楹联,失之新颖,不无遗憾。文人墨客游览古迹,总要从楹联中反复体味,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随着《菜根谭》的畅销和鸡汤哲学的盛行,食之无味。
其实,很多道理,人们所谓的懂,也只是觉得懂。春天来了,花开了,月亮圆了,诸事顺利,觉得人生美妙;秋天来了,花谢了,月亮缺了,人离开了,觉得日子苦得无法下咽。就像今天,有些人享受着夏日凉爽,又埋怨着该死的天气,绝不会因为塞车迟到就索性好好欣赏雨景。
或许,读读《道德经》,会重新理解这句话。
2
来到院子东侧,墙壁上的文章清晰可见。经常被阳光直射的背景已由黑发黄,被遮挡的那一端,更加醒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大声诵读出来。刻意地,把“上善若水”这一节读了两遍:“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这段话,我们也常说,大概意思也来理解,实际上可能仍然不解其意。
在各种校注中,我最喜欢陆希声。“故上善之人若此水德,其居世若水之在地,其用心若水之渊回,其施与若水之润泽,其言语若水之信实,其为政若水之清静,其行事若水之任器,其变动若水之应时。夫唯常处污下,故人莫得而挫;夫唯不与物争,故物莫与之争。”
很直观的比喻,用水的不同性质比喻善的不同方面。比如“行事若水之任器”,做事要看对象,根据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我母亲的口头禅是“我就是个钢钉,宁折不弯”,她泼辣直爽,每每正中要害,家人都畏惧三分,很多事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我也传承了母亲的优点,非常严苛。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明白,做成一件事有千千万万种方法,不一定非得采取最刚硬的那一种。随物赋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以柔克刚,未尝不可,甚至效果更佳。
想到这里,我的心事也就了了。
3
祖师庙的大殿坐北朝南,歇山顶四周斗拱上翘,檐牙高啄;正脊两端,有陶塑龙吻,脊背装饰有龙、荷彩陶浮雕。远望之,与背后的城墙城楼彼此呼应;在雨中,鞋底与青石板间的啪嗒啪嗒声,仿佛能带着你回到回明清时代。
大殿两侧对联曰:立教开宗紫气东来三万里,著书传道函关初度五千言。此联亦不是原创,大概是借自浙江德清烟霞观。
跨进大殿门槛,是一尊老子雕像,约两三米高。黄袍飘逸,白发白须,面容丰满,还算温和。抬头看,梁架结构简洁,浮雕以蓝白为主,这是典型的元代建筑。也正是因此,该庙被评为国家历史文物遗迹单位。大殿挑高约七八米,雕梁画栋,色彩艳丽,灯光幽暗,格外安静,使人顿生庄严肃穆、神秘莫测之感。
大殿四周的墙壁上绘制的壁画,描绘了老子的一生,包括出生、拜师、任职、著经、出关等经历。这些壁画上的故事,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出了大殿,现存的还有东耳房。里面是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沙盘图,一个个地名,背后是无数个经典故事和传奇,是几千年的华夏文明。空间和时间交汇于眼睛,我是如此幸运,在浩瀚的宇宙间,在浩渺的历史中,见证此刻存在的美好,禁不住热泪盈眶。
4
大殿的西侧,修了一条长廊。把修缮祖师庙过程中发现的石碑立了起来,这些石碑上是历次记录。我蹲在石碑前,观察每一个字。有的依然清晰遒劲,有的风化严重已看不清字迹。
最近重新学写字。从笔画到偏旁部首,再到间架结构。熟悉的字,怎么都写不好。哪怕最简单的一个笔画,都充满了节奏感;每个字,笔画之间的协调平衡,都是艺术。练字的过程,也不枯燥,随时能体会到进一寸的欢喜。
我蹲在碑前,仔细观察。虽然看不出作者,但至少代表了那个时代较高的水平。相较之下,我们今天的写的字已经不是字了,只能叫“鬼画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于“字”里行间的那些情绪、情感,都曾经真真切切地打动过某些人,依旧在感动着后来人。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若有人,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写首情诗寄来,怕也是抵挡不住,汹涌的感动。
5
祖师庙的前殿分几个房间,展示了与道教相关的小型人物雕像,以及现代画家捐赠的画作。我既看不懂,也不怎么感兴趣,潦草穿过。出了门,城市里,喧嚣依旧。
谢谢今天,细雨蒙蒙,使我抬脚成了游客,满载而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