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伯温之九:命不由己

刘伯温之九:命不由己

作者: 钟山风云 | 来源:发表于2022-10-23 12:34 被阅读0次

           

            大伙儿看,刘伯温故弄玄虚,自作聪明,经常炫耀,结果,作茧自缚而不自知。

            要说他完全不知道,也不公平。

            刘伯温多天才的人,这道理,都懂。

          他岂有不懂?

          只是人在朝廷,身不由己。

          就象农村干活的,趟了这一趟浑水,肯定沾一脚泥。

            他原本确实是不想干这活的,禁不住朱元璋三番五次威逼利诱,方才出山。

            等到大明江山建立,心里知道要学习汉朝张良,速速隐退,否则大祸临头。

            又奈何不了心里那一点小心思,要“为大明,为天下黎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还有叫花子夫妻俩,唱凤阳花鼓戏般的慷慨激昂:有福同享。

            只是,他的这种决心和意志,比起诸葛亮前辈,就差远了。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就打退堂鼓,想开溜。

            如果说,我们的战,士革命意志坚如钢铁,这个家伙就是脆如酥,象墙头草。

            他想开溜,却又总是不能如愿以偿。

            这点小心思,朱元璋哪里不知道。所以,封他一个诚意伯。

          不得不说,叫花子慧眼如炬,而且,出手稳准狠。

            只用“诚意”两个字,轻轻松松的,便把刘伯温搞得进退两难,唯唯诺诺半生。

            原本,你想隐退,只要你不威协大明江山,也就算了。

            奈何,你这一身本领,是可以翻云覆雨的啊!

            大家都可能会说,刘伯温不是深悉上下五百年吗?为何算不到自己的命运?

            不给朱元璋的子子孙孙的未来出谋划策,给自己及自己的子孙逆天改命,总是可以吧。

            可惜,老天有眼,算天算人不算己!

            刘伯温这面镜子里只照别人,照不见自己。等他看到的时候,已经是另外一方天地了,所谓天人永隔时。

            最后,朱元璋还是借胡惟庸的手,除掉了刘伯温这个心腹大患。

            而刘伯温之死,又成为整治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最好借口。

            妥妥的,一箭双雕。

            以前用他打天下,治天下,是心腹之人,这到刘伯温晚年的时候,几乎已经到了不受重用的地步。即使这样,危胁大明朝的本事,还就属刘伯温最大!

            正好,刘伯温三请四推,坚持要退居山林。朱元璋不得不允诺。

            在出了京城之后,他就患了比较重的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但是,这就给了老对头胡惟庸一个便利,可以趁机暗害他。

          这时,胡惟庸受皇帝朱元璋委托,探望慰问大明帝国老干部老功勋,身边还带着朱元璋的御医,去关心探望。多好啊,你看看。

          给皇帝看病的御医,都来问候你这老,干,部刘伯温啦。

            早在此前,他就已经跟御医招呼好了,给刘伯温准备好了治病“良”药。

          这其中,有没有朱皇帝的招呼,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的,在御医诊脉之后,就给刘伯温开方,煎了一碗药,刘伯温吃了以后,身体越发严重了。原来还是可以正常饮食,这下好了,连吃东西都不行,胃肠胀得很。

            刘伯温就明白了,这个胡惟庸一向和我不对付,早想害我。他肯定是借此机会,做了手脚来暗害自己。

            他打着“御赐”良医牌号,就是开的是毒药也要吃啊。

            怎么办?

            虽然从朝廷告病隐退,就是想少惹是非,但是,刘伯温还不想死!这御医之御药,又不能不喝不喝。

            他就想着,可能朱元璋不知道,这胡惟庸使阴招呢。只能向他禀告,方能摆脱“死神来了"。

            于是,千辛万苦才得以离京,告病还乡的刘伯温,为了苟延残喘,不得不低下了头,进京觐见叫花子。

            刘大军师来了,诚意伯觐见,当然要好好招呼啊。大功之老臣,不是病了吗,御医一看,药到病除了啊?

          朱元璋两夫妻就带着胡惟庸等,一番礼遇,歌舞宴饮。

          平日节俭的叫花子,一反常态,特意安排了山珍海味满席,又一直不停地劝刘伯温进食。

            刘伯温哪里吃得下,找了个机会,拐弯抹角的说出来了。原来病情如何如何,吃了御医的药,不见好转,反而急转直下,吃东西下去,还难受了,出不来。

          刘伯温的意思,表达得十分清楚、万分明了。他的意思是求皇上,能不能关注下老臣,换个太医,或者,我自己去找个郎中看看?

            朱元璋两公婆呢?就象耳朵里塞了有一大堆棉花,完全没有听见似的。

          君王只顾左右而言他,仍往刘伯温碗里夹菜夹肉,要他吃下去。

              不是明知道人家吃不下东西吗?

              不是说这个御医对人家不良吗?

              这个是什么反应?

              在帝后的逼劝之下,不得不往里面灌。

            呃,刘伯温顿时明白了!

            从不相信,到将信将疑,到不敢相信,到确信!

            人瞬间冰封,似掉入巨大的冰库之中。孤零零在万丈深渊,无处伸冤。

            这下手的,明着是胡惟庸,实则是……

            用现在的话说,刘伯温得的是肠梗阻,不是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全性肠梗阻,须暂时禁食,或者是少量进食流质食物,解决肠道问题。

            不解决出口问题,大鱼大肉,犹如砒霜,直接加重,会引起完全性肠梗阻。

          通道全阻,即使没有肠坏死,不能吃不能喝,也只有等死。

            可不象如今,完全禁食也可以,静脉营养输液啊。

          御医有何能耐办成这个局面?简单。

          五十多岁啦,普通的人都容易有便秘,御医只须给他些燥热的药,加上一点车前草之类,利水,整个肠道很快就会有粪块结结,排便不畅。这个不是什么疑难。

            解决之道,其实也简单。稍微聪明一点就行,当然这个聪明劲,刘伯温有,但光有这个不行。

            应该说,稍微滑头一点,就解决了。找一副泻药,大黄煎水,一服两服就好了。

            如果用这个办法,对付胡惟庸,那是绝对不会有用。他会找一百种办法应付。

            但是,用它对付刘伯温,绰绰有余。

            为什么?因为书呆子不会转弯。

            但凡把仁义道德,礼义廉耻那一套入了脑,就没有救了。而且,中毒太深的,会自己把这一套深入骨子里,印在脑海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

            古往今来,天下读书人,概莫能外。

            所以,读书人,中了毒的,极易被拿捏,三言两语便够了。

            现在就是。朱重八夫妻俩,甚至都不用开口。

            刘伯温知道该怎么做了。罪过罪过!说不得,更想不得。家里还有子孙,刘基还要传后。这两个人,还想留住几分体面,留点余地。

            能留一分体面,存刘伯温一点香火。这,就是皇帝天大的恩赐啦。     

            在这御席之上,有说有笑,有好酒喝有山珍海味。这两孤寒鬼,平常自己都不舍得吃呢。

          虽然是使阴招,上不了台面的办法,却用在这御宴之上。也说明还想留个脸面,念点情份,留条后路。

          他心里这时更忐忑不定,这个阎王,说翻脸就翻脸。可别弄巧成拙,整个满门抄斩夷九族!

            于是,刘伯温赶紧的,完完全全没事儿似的,满面春风,起身离席,五体投地,感恩戴德,叩头不已,嘴里念叨不停:谢主隆恩……!

          对呀,这不就结了。大家都好相与。哈哈哈……

          接着,刘伯温与叫花子等相互敬酒,大口吃肉,饱餐一顿。

            然后,如平常一样,酒醉饭饱之际,君臣互道晚安,臣子告别出宫。

            挥手告别之际,朱元璋两夫妻,仍然一个笑语吟吟,一个温宛善良。

            胡惟庸也仍然低头行礼,笑意盈盈,恭送诚意伯。

            刘伯温,当然也是笑脸相对,挥手自兹去,爽朗之极。

            出了宫门,转过身,才敢迈着铅重的脚步,轻盈地走出。

            直到他回到家,那个破烂得比平民百姓家还不如的诚意伯府,直到他死去,再没有回一次头。

            怎么回头?

            路,都是自己选的。

            每个人,都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伯温之九:命不由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cgzrtx.html